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在該黨的決策委員會中倡議自提總統候選人,競逐2020總統大選時力內部的路線之爭與派系之爭又出現了新的戰場。

黃國昌自卸任黨主席以來,便不斷傳出出走的風聲,日前更親口說出,時力若走上「小綠」的路線,他會「義無反顧地離開」。時力長久以來內部不和的問題,在2020總統與立委大選愈來愈逼近的時刻,也將進入攤牌的階段。

時力一直很在意自己是不是被看作小綠,這當然與其崛起的歷史背景有關。2016年的立委選舉,民進黨為了擴張版圖,吸納太陽花之後所出現的非傳統綠營年輕選票,以及執政後增加政治側翼的緩衝縱深,所以在多個立委選區壓下黨籍的參選人,禮讓時代力量的選將。不過事與願違,時力並不甘於扮演民進黨的側翼,在某些時力領導人的心中,可能一直有害怕成為第二個台聯的陰影,所以時代力量與民進黨的蜜月期很快就結束了。兩黨在這三年多來,爭執愈來愈多,合作愈來愈困難,在去年的縣市長與議員的選舉中,議員席次已幾乎完全是競爭的態勢,甚至在台北市長一役,時力選擇靠向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在首都成了「小白」。如今,時代力量甚至出現自推總統候選人的主張,這項主張將如何改變時代力量與民進黨的競合關係,甚至如何影響這個年輕政黨的未來發展,都值得繼續觀察。

對時代力量而言,提名自己的總統候選人當然是一步險棋,因為這代表著與民進黨徹底決裂,完全擺脫「小綠」的標籤,包括立委選局也將失去合作的空間。然而,擺脫「小綠」標籤並不能解決時力的路線問題。如果不想當「小綠」,時力領導群要思考的是不想當「小」?還是不想當「綠」?如果是不想當「小」,那麼很抱歉,政治是現實的,目前時力的實力就是與民、國兩黨有一段距離,成長是無法跳躍的,短時間內時力很難擺脫第三大黨的地位。如果要自推總統候選人,就必須思考能不能推出具有號召力的母雞,拉抬小雞的選情,以及有沒有足以區隔市場的政治路線與論述,能夠幫助壯大政黨的實力?否則,貿然與民進黨決裂,切割綠色選民的結果,真有利於時代力量的成長嗎?

如果時力不想當「綠」,那更需要告訴選民,你們要走向甚麼方向?「綠」當然有很多詮釋,它是民進黨的代表色,但也更代表著自上個世紀末台灣本土化、民主化以來,台灣社會逐漸建構的民主自由、本土優先、人權保障、環境保護等基本價值,特別是在兩岸議題上,「綠」代表著民主人權優於血統認同的一種價值,一種捍衛台灣主權的精神。時力當然可以質疑民進黨執政之後不夠「綠」,但是不是因此就要拋棄「綠」這個價值?如果拋棄這個價值,那麼又要擁抱甚麼價值?難道是已被柯文哲壟斷話語權的「白色力量」嗎?除了「兩岸一家親」之外,難道時力也認同「垃圾不分藍綠」嗎?難道時力也認同「國家主權意識都是屁話」嗎?如果從「小綠」變成「小白」,時代力量勢必會與柯文哲發生白色定義主導權的鬥爭,也必須對眾多支持時代力量的綠色選民做交代。

如果時代力量只是不想做「小民進黨」,那麼還是那句老話:成長無法跳躍。一個三歲多的幼兒,不會一夕之間變成二十歲。時代與民進黨路線或政治板塊有所重疊的問題,在李登輝執政的後期,民進黨也曾經遭遇過。當時李登輝大量吸納在野民進黨的政見主張,讓很多民進黨人感到憂慮緊張,認為李登輝收割民進黨打拼的成果,將使民進黨淪為萬年在野黨。可是結果並不然,靠著各級議會民意代表的優秀表現,以及地方首長「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的務實政績,還有不斷演化論辯的政治論述,民進黨最後終於將國民黨取而代之,取得中央執政權。

「小綠」或「小白」之間的抉擇,可能是時代力量「To be or not to be」的困惑,這個困惑可能不是時力可以立刻得到解答的議題。或許謹慎篩選自己的候選人,強化各級黨團理性的問政表現,才是現階段最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