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進入暑假,海邊及熱帶島嶼是許多人放假出遊的首選,不過若沒做好防曬,不僅會曬黑可能還會曬出病來!這時「防曬」就成了民眾的夏日課題,除了認識肌膚殺手紫外線之外,還要帶你認識及如何挑選合適的防曬乳,讓你輕鬆打贏這場炎夏保衛戰! 

認識肌膚殺手-紫外線

認識肌膚殺手-紫外線 圖:新頭殼/製表 

國健署指出,紫外線波長可分為3個波段。

一、UVC(波長220-290nm):
對皮膚傷害最大的是UVC,但由於UVC通過大氣層時,大多被臭氧層所吸收而不能到達地球表面,因此基本上不會對人體皮膚構成危害。

二、UVB (波長290-320nm):
引起皮膚即時曬傷。使皮膚角質增厚、暗沈、變紅、眼膜炎、發痛或變得較乾,主要是因UVB所造成的。

三、UVA (波長320-400nm):
紫外線中約有95%以上是UVA,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對皮膚的傷害也最大。且因可直達真皮層,促使皮膚老化,是引起斑點的主要因素。

而經常照射,會使皮膚鬆馳、產生皺紋、使微血管浮現,造成長期、慢性和持久的損傷。

防曬乳也有分?帶你認識物理性、化學性防曬

防曬乳可分為兩類,分別是物理性及化學性防曬,不過市售的防曬產品,為求達到周全的防曬效果,大多為物理性及化學性混合。

一、物理性防曬:
主要的作用是將照射到人體的紫外線,對外反射、散射出去,利用光線反射的原理來屏蔽皮膚,以達到防曬的功用。

二、化學性防曬:
作用原理是利用有機化合物的特性結構,可吸收一特定範圍之波長的紫外線,應用在皮膚進而得到防曬、保護皮膚的效果。

國健署表示,目前市售防曬類化粧品大多為含藥化粧品,其防曬功能依據防護紫外線種類而有不同,UVB之防曬效果以防曬係數(SPF)表示,數值愈高表示皮膚在陽光下愈不易曬紅,數值通常介於15至50之間,也有部分產品SPF超過50者以50 或50 plus表示。

而UVA的防曬效果則依產品檢測方式不同,以★號或PA 號表示,當★號或 號愈多表示皮膚在陽光下愈不易曬黑,★★★★或PA 則表示防曬效果最好,國健署建議,戶外活動可以使用SPF 30或更高防曬係數之防曬乳。

如何挑選合適的防曬?

食藥署表示,挑選防曬乳要記得依照「使用需求」及「使用目的」作為選擇條件,一般日常生活只要使用防曬系數15至30就足夠。

而在陽光下活動,則建議使用防曬係數較高且具有UVA防護功能的產品,至於游泳玩水時,則可選擇標示具有防水功能的產品。

食藥署提醒,為了達到足夠防曬效果,塗抹防曬產品塗抹的劑量需達到每平方公分2毫克,才會達到防曬產品上所標示的保護效果,因此,建議防曬乳用量是臉、頸部約半茶匙,肩、臂約一茶匙,前胸、後背、小腿皆塗抹半茶匙即可,此外防曬產品應於約2至3小時就要補擦,才能保持防曬效果。

台大醫院衛教天地表示,防曬劑的選擇一般以所謂皮膚光類型為依據   圖:取自台大醫院衛教天地

紫外線指數等(UV Index簡稱UVI)級及預防措施   圖:取自台大醫院衛教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