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反送中抗爭升溫,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暫緩修訂逃犯條例。紐約時報分析,這是習近平掌權後,北京在單一政治議題上最大讓步,港人恐因此認為暴力抗爭才能逼迫政府退讓。

港府推動修訂逃犯條例,在立法會掌握多數議員支持,也獲得中南海高層力挺。但港人憂心中國司法體系的手伸向香港,9日估計多達103萬人參加「反送中」遊行,12日立法會外爆發警民衝突,導致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二讀延後。為平息紛爭,林鄭月娥今天宣布暫緩修例。

紐時報導,林鄭月娥這項決定,是2012年習近平接任中共總書記以來,中國政府在單一政治議題上所做最大讓步。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以來,從2003年反基本法第23條立法、到2012年反國民教育運動,都是港人抗爭升級才迫使港府退讓。報導指出,港府暫緩修例的風險在於,香港民眾可能形成唯有暴力抗爭才能擋下惡法的印象,特別是年輕族群。

不過,港府並未撤回修例,只是無限期擱置。林鄭月娥召開記者會宣布暫緩修例後,反對陣營並不滿足,宣告16日遊行將如期舉行,緊張局勢並未完全解除。

華爾街日報報導,香港爆發「反送中」抗爭之際,習近平面臨多方考驗,除了中國經濟成長趨緩、美中貿易爭端難解,習近平強勢外交政策也引起國際社會廣泛反彈。報導引述未具名知情人士說法指出,林鄭月娥與北京官員商量後決定暫緩修例,獲得中南海高層支持。

報導指出,暫緩修例有助香港恢復平靜,也為北京與香港當局思考下一步爭取時間。

前香港政務司長陳方安生直言,港府屈服於民眾要求純粹是為保全面子,無法滿足對管治團隊完全喪失信任的公眾。除非港府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否則民眾都不會接受。

曾任紐時駐香港分社社長柏凱斯(Keith Bradsher)撰文指出,上百萬人9日上街反對修例,過程平和。12日立法會外抗爭規模較小,但期間爆發警民衝突,警方動用催淚瓦斯和橡膠子彈驅離,港府推動修例立場才開始動搖。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表示,9日「反送中」遊行氣氛平和,不足以表達意見,這意味「如果沒有一點暴力和對當局政治施壓,終將一無所獲」。

報導指出,港府推動修訂逃犯條例惹出這麼大風波,凸顯北京治港一大難題:北京希望保有全面控制權,不想讓香港特區擁有充分民主,但少了民主,港府接二連三因低估或忽略民眾關切而深陷政治危機,每次都讓北京一定程度上背負罵名。

柏凱斯認為,港府推動修例栽跟斗,一切似乎從去年11月就種下因子。

習近平當時接見率團赴北京的林鄭月娥,談話中要求港澳「維護國家安全」,這番話似乎暗示,香港不能無限期拖延將叛國、顛覆等國安條文立法的工作。但16年前港府在逾50萬人上街示威後踩煞車,早已顯示基本法第23條立法有多麼困難。

報導指出,北京在意的始終是基本法第23條立法,而非修訂逃犯條例。

林鄭月娥宣布暫緩修例後,更加欠缺推動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政治資本。這場風波使北京官員開始質疑林鄭月娥的判斷力,但港府鬧出修例爭議,正好凸顯香港行政長官(特首)對北京唯命是從,與北京曾承諾香港「高度自治」背道而馳。

報導寫道,中共高層想要的是確保港府忠誠的政治結構,2014年才會斷然拒絕主張特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訴求。這套制度使得香港特首常誤判並忽視民意,又須在北京給予意見不多的情況下行事。

高敬文表示,如果特首是由香港人民普選,而非北京欽點,當初或許就不會提出逃犯條例修訂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