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總統初選議題,至今依然尚未落幕,其中最令人引起討論的,除了民調的規則是否能夠修改,另一個重點,就是要怎麼改,都是雙方爭執不下的重點。不過對於這些問題,最重要的根本,首先要回歸到,到底為什麼要民調,又到底為什麼要堅持不能更動民調,而更動民調方式到底合不合理?

針對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的是,民調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最有可能勝選的人。而為了避免萬一,找出最有可能勝選的,莫過於就是計算最有可能的潛在對手納入民調,如此也可以避免被灌水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依據民進黨的民意調查辦法第七條規定,總統、直轄市長、縣市長僅採用「對手對比式」題型。也就是說,依據規定,本來就應該要納入對方來對比,而不是自己人來互比,所以到底哪來修改規則的說法?

另外,到底手機納入民調,以及時程問題的變更,到底能不能修改?

民進黨一直以來,都是以進步價值為理念,現行的初選方式的產生在2011年所制定,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和現在的已經大有不同,以前或許單純使用手機的人數不多,但是隨著手機功能的多元,不僅有些人不用電腦只使用手機,甚至是連家用電話都沒有裝設,如果不納入手機,那是不是這些人的聲音都不需要被重視?這樣不就違背民調是為了找出最有可能勝選者的初衷?

而談到時程問題,當時的決定,無非是因為當初除了許多民進黨內都表態支持蔡英文連任以外,連此宣布參選總統初選的賴清德,也多次發言相挺,根本沒有人想過,會有人出來挑戰,所以該時程才會選擇提早兩個月,是希望趕快推出總統候選人,讓立委初選能夠及早的準備。

也就是說,不論從四月延長到五月,其實只是恢復正常的時程,但因為兩人都沒有共識,所以才會持續地延後下去。

也就是說,今天的演變,完全都是意料之外,而為了要找出最有可能勝選的人,怎麼會突然成為了賴清德用來攻訐的話柄。更重要的是,中執會要修正的錯誤時,怎麼又會被說成因人設事。

難道,明知道錯的事情,還要一錯在錯?到底是方法重要,還是要找出最重要的候選人重要?或許在這樣互相的攻訐下去,最後就算初選的人勝出了,撕裂也回不去了,最終得勝的,或許是中共的同路人也說不定。

文/陳美齡(中小企業法務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