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和平島公園工作人員日前在阿拉寶灣發現了一隻龜,不僅背上被大大的刻上了「謝許素珠」,更將淡水龜放生至大海,引發眾怒,直批根本「放死」,也讓原初具有善良動機的「放生」,再次引起環保團體、動保團體與社會大眾的質疑與爭議。

放生≠野放!沒有專業評估的放生是殺生

「野放」是指讓野生動物回歸自然,近期南安小熊就是經典的例子,林務局指出,,「野放」是需經過許多科學評估過程,如野放時間、地點,個體狀態及有無需要野放前訓練等因素,以能回復至野生族群為目標。

而放生可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內政部解釋,「放生」是具有愛護生命意涵之釋放動物的行為,也是常見的宗教行為,宗教團體相信,放生是累積功德、救贖生命,不過,沒有考量到生物個體的情況,放生的時機點適不適合,無知的放生導致原為美意的行為,變相成為殺生、害生。

從鳥類到爬蟲類都是放生對象!

林務局指出,目前宗教團體或民眾個人放生動物的來源,多半來自大量商業放生動物買賣的繁殖場、公司行號或獵捕來的一般類野生動物,常見的放生動物從常見的鳥類麻雀、斑鳩、爬蟲類青蛙、烏龜,到水族類泥鰍、鱔魚、魚苗,都是宗教團體放生的項目。

而常見宗教放生物種為市面鳥店、市場及繁殖場可大量取得動物為主,有麻雀、斑鳩、綠繡眼、八哥、泥鰍、鱔魚、蚯蚓、草魚、紅耳龜等物種;放生地點遍及全台山林、河川溪流、湖泊、海岸、沿海、港邊、水庫、公園等。

不過,近年來,透過媒體及輿論壓力,以及林務局加強宣導教育及與宗教座談溝通,放生亂象已減緩許多。

胡亂放生破壞生態平衡!這四大影響不可不知

因為有放生動物的需求,也就產生提供放生動物的商人,儼然讓放生活動發展成一種產業,這樣的惡性循懷,讓放生對保育及環境帶來衝擊,內政部也列出四大影響:

一、動物商品化
雖然放生動物中的一般鳥類的來源為農害移除,不過,因為放生團體追求大量放生,穩定供應放生數量的大多是繁殖場或是鳥店,據內政部抽樣調查研究,台灣北、中、南三地的1百多家鳥店,就有約6成在販售各種「放生動物」。

二、沒有照護專業知識!導致動物放生前虛弱不堪
在整個放生過程中,因宗教儀式而忽略照顧放生動物。從蓄養、運送到野放的過程中,讓動物長時間處在極不適當的環境,如日曬、通風不良、水氧不足、溫度不宜等等,這讓動物在放生前已虛弱不堪,甚至無法存活。

三、惡性循環!放生後遭反覆捉補 
放生運載過程中未充分照顧放生動物,會導致放生動物存活率降低,且放生後,立刻又被有心人士捉走再賣掉或飼養或烹煮,反而失去了放生的本意,104年曾有宗教團體在嘉義布袋漁港放生黑鯛,結果吸引大批釣客前往垂釣。

四、破壞生態系統
所有的動物都有地域性,但放生動物卻因為人們隨意的選擇,而遭原棲地動物攻擊或攻擊原棲地動物,甚至因不適應放生環境而無法存活,不僅危及人類的生命及破壞公眾生活環境,甚至因為動物的密度提高,導致各種傳染病的潛在風險,導致環境生態失衡,產生野生動物的捕捉和外來種入侵問題,破壞自然生態的食物鏈、生物多樣性。

林務局表示,烏溪就曾經出現被放生外來種泥鰍、大鱗副泥鰍及白鰻等經濟魚類,擠壓河川原生魚種的生存空間,且放生前後造成受傷魚體的大量死亡,引發局部水質的敗壞,對河川生態造成威脅;不僅如此,外來種八哥因為容易取得因此常被放生團體作為放生動物,因其雜食性,地域性強,且掠食體型較小鳥類的幼雛,已造成本土鳥類數量下降。

為減少放生亂象,林務局歷年來推動野生動物傷病救治野放的護生方案,並建立與宗教團體溝通合作的平台,引導原先用以購買商業繁殖動物放生之經費,將資源轉投入野生動物救傷及保育工作,

林務局也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等保育單位,共同辦理野生動物救傷野放工作,歷年辦理海龜、猛禽、食蛇龜等各類保育類野生動物野放,超過860隻次,林務局呼籲民眾,勿隨意放生,將美意變成殺生。

日前和平島公園發現慘死的淡水龜,背上還遭刻字,令人十分心疼,放生議題也再次引發關注   圖:和平島公園官方粉絲團

常見放生物種及地點   圖:新頭殼/製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建議增殖放流之種類及地點   圖:取自內政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