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慎防蛇咬!春天氣候溫暖潮濕,不少蛇類活動力也跟著增強,疾管署特別提醒,本週適逢清明假期,不少民眾有掃墓、出遊等野外行程,進行野外活動時應穿著適當衣物,並留心蛇類出沒跡象,若不慎遭毒蛇咬傷也務必保持鎮定,遵守「5要5不」原則,以保障自身安全。
疾管署表示,每年約有 1000 名以上民眾遭毒蛇咬傷,國內較常見的毒蛇分別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青竹絲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被稱為台灣最毒的鎖鏈蛇。
疾管署提醒,民眾進行野外活動時應穿著長袖衣物及長靴,進入樹叢及草堆時要打草驚蛇、勿翻動中空林木或石塊,並且避免在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等時段於蛇類易出沒的地方逗留。
此外,民眾如不慎被蛇咬傷請保持鎮定,牢記「5要5不」口訣,「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毒蛇外觀特徵、「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脹、「要」包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不」割開傷口,避免感染、「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耽誤治療時機。
目前被毒蛇咬傷的治療方式為注射抗蛇毒血清,疾管署於全國200多家醫療院所均備有血清供民眾救急,由於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民眾如有使用需求可先透過「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系統」查詢鄰近醫療院所血清的儲備情形,切勿購買來路不明藥物。
而有鑒於大多數民眾對毒蛇、鼬獾這兩類動物出沒地及遭咬傷後之就醫資訊並不清楚,疾管署補充,民眾可前往「毒蛇鼬獾咬傷救急資訊站」網站了解毒蛇、狂犬病鼬獾出沒地點和就醫等醫療資訊;此外,該網站也結合人工智慧(AI)技術,若民眾發現疑似毒蛇,可拿起相機拍攝並將照片上傳,透過該網站辨識毒蛇種類,亦可提供給醫師作判斷。
疾管署提醒民眾掃墓時應慎防蛇咬,圖為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圖:疾管署/提供
「台灣蛇王」百步蛇。 圖:疾管署/提供
龜殼花(左)及赤尾青竹絲(右)。 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