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接受《亞洲週刊》獨家專訪,首度提出兩岸統一條件:第一,方法要和平,不能使用武力來統一,也不能使用武力威脅;第二,過程必須要民主,必須經過台灣人民的同意。他指出,總統任內和大陸簽了二十三個協議,為歷任總統之冠,對兩岸的和平有很大的幫助,兩岸的年輕人交往遠比以前密切,他卸任前赴台陸生比上任前增加了五十倍,陸客增加了十四倍。
3月31日即將出刊的最新一期《亞洲週刊》以馬英九為封面人物,談到北京提出的「統一」話題,馬英九強調:「我都不覺得台灣人民已經準備好了,但是我會採取比較開放的態度,所以說這是一個選項。第一憲法沒有排除;第二,這個問題遲早要面對,可以思考用什麼方法來面對。」
馬英九表示,他目前的思考是:第一,方法要和平,不能使用武力來統一,也不能使用武力威脅;第二,過程必須要民主,「因為我們中華民國的憲法規定我們是民主國家,不可能談這麼重大的問題時,不採取民主的過程,簡單而言就是必須經過台灣人民的同意。」
在總統任內,馬英九主張「不統、不獨、不武」,卸任總統後,他認可「統一也是一個選項」。在回應人們對此轉變的質疑時,馬英九說,「我在第一次競選總統時提出『不統不獨不武』,其實是任內不談統一、不搞台獨、不用武力,不獨和不武沒有任期的問題。」
馬習會三週年的研討會上,馬英九提出統一也是一個選項,他解釋說,因為兩岸政策完全根據我們的憲法來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開宗明義寫著『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換句話說,國家統一是一個不排除的選項,但是沒有時間表,也沒有談到其他的細節,但這樣的主張是符合憲法規定的。
馬英九指出,當初在競選的時候,他認為就算最多做八年,頂多可以把兩岸關係發展到可以統一的地步,「我們都知道統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時候講一堆空話沒有意義」。
馬英九說:「我是一個很務實的人,我在任內和大陸簽了二十三個協議,沒有一個總統做到過。而且這些協議對兩岸的和平有很大的幫助,現在兩岸的年輕人交往遠比以前密切。」
馬英九提到,他卸任前,來台灣讀書的大陸學生比他上任前增加了五十倍,陸客來訪也大約增加了十四倍,從三十萬增加到差不多四百一十八萬。學生來了有非常好的效果。
他的基本理念,是從二戰後的德法兩國學來的經驗,馬英九表示,雙方的年輕人如果在生命中比較早的階段能交上朋友,對於永續和平的發展是很有利的。因此他上任沒多久就開放大陸學生大量的過來,也讓台灣的學生過去。
「實際上我八年所做的已經超過了《國家統一綱領》裏所說的近程、中程、遠程的中程階段,至少到達中程以上了。這個基礎不打好,其他的都不用談了」,馬英九說。
在立委補選後第三天,即三月十八日,馬英九對《亞洲週刊》表示,「這次的立委補選國民黨在台南麻豆及新北三重雖未能獲勝,但在府院黨全力動員下,民進黨僅在這兩個傳統深綠選區取得數千票的優勢,顯示民心確實已在轉變。」
馬英九並質疑,「為了搶救選情,民進黨於選前大打恐中牌,硬扯上『一國兩制』,煽動民眾情緒,雖然發揮部分凝聚基本盤的效果,但選舉結果也顯示,這種恐嚇民眾的作法,效果大不如前」。
馬英九指出,接下來的二零二零年大選,預料民進黨將持續操弄意識形態。想要贏得選舉、重返執政,國民黨不能光靠二零一八年九合一大選的勝選氣勢,應針對民眾關心的議題加強政策論述,才能打動人心,並且一定要團結,發揮團隊力量才有勝選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