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廢問題加劇,海洋生物生存條件也日趨嚴峻,近期花東沿岸連續發現三起鯨豚擱淺案件,經解剖與胃內容物盤點後,發現 15 日擱淺的柯氏喙鯨胃內充滿大量人造垃圾,而距離台灣不遠的菲律賓,也在16日發現一起柯鯨豚擱淺事件,胃內含有高達40公斤的人造垃圾,顯示海廢問題刻不容緩。

近日海保署共接獲三起鯨豚擱淺事件通報,分別為 13 日擱淺的熱帶斑海豚、15日擱淺的雌性柯氏喙鯨及同日晚間擱淺的瑞氏海豚,而海保署今(20)日也針對連續三起的擱淺案件發布消息,指出經比對歷史擱淺紀錄及現場初步解剖結果,這三個案例並不符合集體擱淺定義,也並未顯示任何關聯性。

其中值得注意是,15 日擱淺的雌性柯氏喙鯨,在 19 日深入對柯氏喙鯨胃內容物盤點檢查後,結果總共發現 6 個塑膠袋、4 個麻布袋、硬質塑膠片 1 塊、數團殘繞在一起顏色粗細不一的帶狀塑膠、2 條粗細不一的魚線,以及許多塑膠碎片。海保署表示,由於胃內仍有魷魚嘴,推測鯨仍能進食。因為病理檢驗尚未完成,無法直接斷定這隻喙鯨是攝入過多人造垃圾而導致死亡,然而最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牠體內懷有一隻達 165 公分的胎兒。

海保署特別說明,巧合的是本月 16 日在距離臺灣不遠的菲律賓,也同樣發生一起柯氏喙鯨擱淺事件,而且經由研究人員解剖後,在菲律賓的個案中,發現高達 40 公斤的人造垃圾,包括麻布袋、種植用果樹袋、購物塑膠袋等,是菲律賓團隊在鯨豚體內發現最多塑膠數量的一次。

海保署進一步呼籲,從台灣及菲律賓的個案來看,海洋廢棄物問題對海洋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的危脅,這些塑膠廢棄物與人類的使用行為有高度相關。海保署目前除了積極管制港口垃圾及推動漁民自我管理之外,也提醒民眾可以由自身的減塑行動開始,為了大海的未來,及時採取行動,以避免情況惡化。

*東北季風期間及春季為鯨豚擱淺的好發期,提醒民眾若遇鯨豚擱淺個案,請撥 118 通知海巡署同仁就近處理。

胃內容物清理現場。   圖:海保署/提供

胃內的塑膠垃圾。   圖:海保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