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全球,台灣完成黑面琵鷺的基因解碼!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名列瀕危的黑面琵鷺,為了更完善發展黑面琵鷺的保育政策,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攜手合作,日前終於完成全球首度對黑面琵鷺基因組的完整定序,獲得黑面琵鷺約11.9億個鹼基對的基因組草圖,未來可透過黑面琵鷺基因圖譜,充分掌握保育和復育工作所需的資訊。

特生中心強調,全球僅存不到4000隻的黑面琵鷺,有一半以上以台灣的西南沿海濕地作為度冬地。為了更完善發展黑面琵鷺保育政策,有必要瞭解藉由基因組所蘊含的大量資訊,了解黑面琵鷺族群數量在歷史上的變化趨勢,以推估過去生態環境所能承載的黑面琵鷺族群數量。然而,瀕危物種的研究材料取得相當不易。2015年冬天在台灣南部因救傷一隻雄性黑面琵鷺時,根據當時檢查血液時所獲得高品質的DNA樣本,展開對黑面琵鷺基因組的定序研究。發現黑面琵鷺的基因組草圖長度與已發表的其他鳥類相當,目前經初步解讀後比對出基因組中約12774個基因。

此外,研究團隊也針對10隻在2002年肉毒桿菌中毒事件所取得黑面琵鷺樣本,進行全基因組重定序,同時以皇家琵鷺進行比對。皇家琵鷺廣泛分布在澳洲、紐西蘭及大洋洲。雖為黑面琵鷺近親,但現生皇家琵鷺數量可能仍高達十萬隻,基因組資料顯示皇家琵鷺的族群長期穩定。由於基因變化越多,遺傳多樣性越高,族群對於環境適應能力也就愈強,有利於族群的生存及演化。也因此,研究團隊試圖與皇家琵鷺比對、評估族群瀕危的黑面琵鷺,是否已降低遺傳多樣性。結果顯示,黑面琵鷺及皇家琵鷺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差異不大。

黑面琵鷺近5年來在台灣過冬的數量趨勢仍持續成長中,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是黑面琵鷺在台灣主要族群的度冬期。隨著族群擴大,棲息地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從基因解碼提供的資訊來看,全球黑面琵鷺族群的成長仍有相當空間,但是否真能持續成長,取決於環境是否能提供足夠包括渡冬棲地等生態資源。台灣作為全球半數以上黑面琵鷺度冬棲地的主人,國內關注黑面琵鷺保育的團體與政府單位都持續努力為牠們保留更多的度冬棲地。特生中心呼籲大家共同支持棲地改善與維護,一起推動增加更多棲息環境,不僅用欣賞的眼光或攝影鏡頭捕抓它們,也用積極的保育行動,留住黑面琵鷺美麗身影!

每年到台灣度冬的黑面琵鷺總數都超過全球數量的一半以上,因為我們善待這群嬌客,它們才有機會從瀕危物種名單上除名。(特生中心 蕭一民 攝)   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全球僅存不到4000隻的黑面琵鷺,有一半以上以台灣的西南沿海濕地作為度冬地。   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展翅的黑面琵鷺   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