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在國境之南的屏東舉辦、被譽為「史上最美」的台灣燈會,人潮擠爆。二二八連假首日湧入的參觀人次,就達到一六七萬人次,是屏東縣人口的兩倍,內容精采到被外國媒體譽為是「沒有雲霄飛車的迪士尼」。總計十七天的燈會活動,累計一三三九萬人次入園賞燈,回頭客更是不間斷,最高紀錄是有人來了七次。

主燈跳脫生肖  改用特產黑鮪魚

從未承辦過台灣燈會的屏東縣,位置、交通、資源相較其他縣市更為有限,起初並不被看好。「我們事前不斷從各年齡層、族群的角度,模擬遊客的可能需求,以人為本出發,才能建構好的服務系統,」屏東縣縣長潘孟安自豪這次燈會成功激起在地人熱情,和公務體系一起總動員,是最大的收穫。

「燈會期間,遊客看燈、我們看人,要處理各種突發狀況、調度動線。」每天開檢討會到半夜一點後才離開的潘孟安,說自己至今躺下睡覺時仍會耳鳴,腦海中都是燈會音響、廣播系統的聲音。

今年屏東燈會由交通部觀光局、屏東縣政府協力合辦,自二月十九日試營運以來,話題不斷,「我屏東,我驕傲」的口號更成了網路一時的流行語。

「這是燈會多年來,第一次不由工程單位統籌,而是導入設計專業為主軸,希望帶來改變。」本次負責整合中央部會資源的桔禾創意執行長張漢寧,與另一位總召——樺致形象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楊佳璋,都是設計背景出身,策展思惟與過往不同,強調融合在地文化、地景地貌。

張漢寧與楊佳璋為燈會提出的第一個改變,即是打破花燈以「生肖」為設計主軸的思惟,選用屏東東港特產「黑鮪魚」作為主燈造型,放在大鵬灣的潟湖水上。當黃昏時分,落日剛好被鮪魚主燈的嘴叼住,成為結合海景、天空的壯觀舞台。

融合地景  藝術家就地創作

由於三年前,楊佳璋在東港駐點,訪談居民、文史工作者,設計出專屬東港意涵的圖像,也因此他對在地文化深具高敏銳度。例如鮪魚主燈的嘴巴,是微微向陸地張開,「這是顧及到漁民認為魚往大海的方向游去,會讓漁獲減少。」他解釋。

第二個改變,是將燈會設計、遊客動線與原有的地景環境融合。

「以往的燈會地點多在高鐵旁的空地,這次首度辦在國家風景區,因腹地有限,帶來很大的挑戰。」張漢寧舉例指出,大鵬灣風景區有一處國際賽車場,占地廣闊,但跑道造價昂貴,不適合放入花燈,後來他們決定把跑道規畫成東西向穿越的步道空間,上面展示各種賽車。「一方面我們想讓遊客知道這裡已有的景觀,另一方面是很少人有機會走在國際賽道上,會覺得很新鮮。」他笑答。

「我們會告訴設計師,每一盞燈都要是可以展出一整天,也就是白天有白天的美、晚上有晚上的樣子。」楊佳璋說,這也是為何燈會在上午十點多一開園,就有大批民眾排隊要等著入園。

「我們把整個灣區3D建模討論,原有的上萬棵樹木,也都丈量出來,一棵都沒砍。」楊佳璋和團隊重視與環境永續共存,選定主舞台位置後,即使發現旁邊有一棵大樹,也寧可在舞台設計上犧牲一些空間,與樹共存。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內容請參閱第1159期《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