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79年1月的橋頭事件,是戒嚴令下第一次的示威遊行。 它改變一個政治家族的命運,它凝聚一群黨外人士的集體意志, 它推進一個國家的民主步伐。 橋頭因而成為自由的灘頭堡,高雄更是台灣民主的聖地。 今年是橋頭事件40週年紀念,也是高雄政壇面臨民主政治的另一種變動,此刻民進黨要反省什麼呢?讓我們回頭來看看,在高雄最接地氣的民主前輩,一個大時代的故事--台灣第一位黨外縣長余登發,重新回顧審視台灣追求民主的初心以及這當中的艱困過程,尤其是余登發一生對台灣土地及人民至情至義的付出。 這次由八卦寮文教基金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編撰了「橋頭事件40週年」紀念專書,除了回顧大時代的意義,也希望橋頭事件永不再發生。本書獲得財團法人八卦寮文教基金會授權獨家刊出,以饗讀者。本書於2019年1月出刊。

美麗島事件後,解除戒嚴與組黨一直是台灣民主人士的共同心願,國民黨以動員戡亂時期條款,一再地公開威脅黨外人士,除了已有的政黨,不得組織新的政黨。國民黨透過各種傳聲筒,警告黨外人士:「組黨就是叛亂」,且公開威脅黨外人士,若敢組新的政黨,就「依法取締,決不寬貸」。

1986年,是台灣政治民主轉型的最重要一年,黨外公政會與編聯會分進合擊,鼓吹組織新的政黨,一起突破國民黨一黨專政,這是黨外人士決定跟國民黨掀牌的重要時刻。黨外人士面對蔣經國總統的高壓統治,就像走鋼索一樣,隨時都有被抓的危險。組黨隨時可以組,問題是黨外人士要有心理準備,「不怕被抓、被關」,是當時許多黨外人士組黨必備的條件。

許信良在海外組「台灣民主黨建黨委員會」

組黨的氣氛已經在海外燃燒,島內組黨的腳步更是要加快,已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情勢。1986年5月1日,許信良在美國紐約成立『台灣民主黨建黨委員會』,打算以「遷黨回台」的方式,迫使國民黨接受「反對黨成立」的事實。司儀並宣布共有一一四位建黨委員,公推彭明敏教授擔任榮譽主席,象徵海外台灣人的團結,許信良擔任臨時主席,實際負責建黨工作。《自由時代》的創辦人鄭南榕和編輯江蓋世,則率先響應加入海外許信良的「台灣民主黨建黨委員會」。

許信良做黨外不敢做的事,突破國民黨組黨禁令,在海外克服黨外組黨障礙,打開民主政治的第一道門,帶動島內黨外人士組黨腳步加快。組黨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就是立法委員費希平與傅正教授,他們都是民進黨創黨時的外省籍菁英分子。費希平是當時和黨外唯一並肩奮鬥的「老立委」,民進黨後輩都喜歡尊稱他「費老」,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終身職老立委。1984年擔任「黨外公共政策研究會」第一任理事長,他的參與組黨讓國民黨不好動手抓人。

傅正教授積極推動「組黨十人秘密小組」

人稱「太史公」的傅正,擔任世新與東吳大學的教授,是陳菊在世新大學的老師。傅正是「民主進步黨創黨的主要推動者」,他也是台灣戰後唯一跨越兩次組黨的核心人物,傅正在著手組黨工作時,積極串聯黨外人士組黨,一定要勇往直前,毫無退縮。

1986年7月3日起,傅正教授組成「組黨十人秘密小組」密集開會組黨。由傅正教授邀請黨外人士在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御龍園」晚餐,江鵬堅、張俊雄立委有事不能一起聚餐,聚餐的有費希平、康寧祥、尤清、周清玉、陳菊、謝長廷、傅正七人。黃爾璇中途趕到,餐後就在台北市忠孝東路二段周清玉家裡,洽談組黨的可能性。

傅正為了瞞過國民黨特務機關的跟監騷擾,認為周清玉的家是最危險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因為「密告和竊聽」是國民黨最主要的情資來源,而當時周清玉準備連任國大代表,去周清玉家開會,好像是在召開周清玉的競選文宣會議。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周清玉的家是獨門獨戶的電梯公寓,前面有一個小公園,比較不會受到左右鄰居的監視與密告。

「組黨十人秘密小組」在周清玉家組黨開會

從第二次會議起,傳正等人每週固定在周清玉國代家中商討有關組黨細節。「組黨十人秘密小組」成員是立法委員費希平、江鵬堅、張俊雄、監察委員尤清、國大代表周清玉、台灣省議員游錫堃、台北市議員謝長廷、人權工作者陳菊、學者傅正教授和黃爾璇教授。

此組黨小組至9月12日,前後周清玉家開了八次秘密會議,完成了組黨前期的準備工作。接著就準備進入預備會議組黨工作,一直到9月28日民主進步黨在圓山宣布建黨為止,沒有再增減人數,這就是民進黨「組黨十人秘密小組」的由來。

組黨前夕,台北市議員林正杰被控選舉誹謗案,判刑一年六個月,褫奪公權三年。林正杰認為司法不公,堅決不上訴,改採「街頭狂飆」行動,林正杰在街頭狂飆十二天後,9月27日,林正杰自動到法院報到服刑。當天晚上,黨外人士舉辦組黨前夕的秘密會議,邀請三十幾人參加,討論組黨和徵求發起人,當時有的人不敢簽、有的人藉故離去。

民進黨組黨十人必秘密小組之一的傅正教授。   圖:邱萬興/攝

1986年11月6日,民進黨建黨18人小組成員,攝於台大校友會館公布黨綱與黨章記者會。   圖:邱萬興/攝

黨外選舉後援會決定以「民主新希望、新黨救台灣」的共同口號出征。   圖:邱萬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