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腦中風發生風險隨之提升。有研究指出,高達96%腦中風患者未能及時就醫,其中缺血性腦中風加上暫時性缺血的病患,逾半數超過5.5小時才抵達醫院治療。
根據內政部106年統計,台灣於去年4月,老年人口比例達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今(17)日表示,高齡社區中常出現三高、糖尿病、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問題,若這些慢性疾病控制不良,就容易引發腦中風,因此,年齡結構改變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醫療支出及社會成本的增加。
王署君指出,腦中風罹患率隨著年齡增高而遞增,60至64歲曾發生腦中風的民眾比例2.9%、65至74歲為7.2%,75歲以上高達12.3%3,約每8人就有1人罹患腦中風,而腦中風的影響除了病友面臨肢體癱瘓、語言功能喪失之外,家人需要投入的體力和心力,以及照顧支出更是繁重。
因此,王署君呼籲,若有家族病史、患有三高、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肥胖,或是有菸癮或酒癮的中高年齡族群及其家屬,應特別注意有無腦中風徵兆,必要時儘速就醫治療,降低失能機率。
至於為什麼民眾未能在發生腦中風後及時送醫,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永煬認為,民眾對於腦中風徵兆的認知不足,以為只是年紀大造成的短暫四肢無力,或是過度疲勞而產生的暈眩、手麻,認為休息一下就會好轉,甚至等待家人幫忙,甚至是誤信民俗療法等錯誤觀念所致。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神經及腦血管病科主任鄭建興表示,腦中風的治療,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為主。針對中風的病人,臨床觀察80歲以上治療患者約3成,若能於3小時內接受治療,近3成指數可維持在恢復正常功能。
林永煬建議民眾可參考下列四項腦中風徵兆。
「臨」時手腳軟:請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或無法舉起。
「微」笑也困難: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臉部表情是否對稱。
講話「不」清楚: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
別「亂」快送醫:當出現上述任一症狀,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撥打119送醫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