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79年1月的橋頭事件,是戒嚴令下第一次的示威遊行。 它改變一個政治家族的命運,它凝聚一群黨外人士的集體意志, 它推進一個國家的民主步伐。 橋頭因而成為自由的灘頭堡,高雄更是台灣民主的聖地。 今年是橋頭事件40週年紀念,也是高雄政壇面臨民主政治的另一種變動,此刻民進黨要反省什麼呢?讓我們回頭來看看,在高雄最接地氣的民主前輩,一個大時代的故事--台灣第一位黨外縣長余登發,重新回顧審視台灣追求民主的初心以及這當中的艱困過程,尤其是余登發一生對台灣土地及人民至情至義的付出。 這次由八卦寮文教基金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編撰了「橋頭事件40週年」紀念專書,除了回顧大時代的意義,也希望橋頭事件永不再發生。本書獲得財團法人八卦寮文教基金會授權獨家刊出,以饗讀者。本書於2019年1月出刊。

高雄黑派在南台灣政壇的起落,與全台灣的政局都有互相連動的關係。整個一九八○年代,全台政局籠罩在風起雲湧的劇烈變動氛圍之下,一個事件牽動下一個事件,大時代的變動巨錘,一錘又一錘地敲掉禁錮台灣民主自由三十年的枷鎖,終至打掉了它的手銬腳鐐,漸漸走向民主的路程。

自1978年底,台美斷交、停選之後,國民黨害怕失去政權的焦慮,引發內部右派勢力抬頭,1979年起,國民黨開始對黨外人士採取一連串的鎮壓恫嚇行動。包括:1月的前高雄縣長余登發、余瑞言父子的叛亂案;桃園縣長許信良休職案;6月中旬台灣省議會總質詢,軍隊演習擅闖議場,引發林義雄、張俊宏省議員質詢「大軍壓境」風波;6月彰化縣黃順興服務處成立,軍警以鐵絲網封鎖現場,號稱演習;7月28日,黨外候選人聯誼會,軍警出動消防車強力水柱沖散聚會者,並以電棍毆打群眾;《潮流》地下報雜誌被查禁,逮捕陳博文與楊裕榮等事件。

長期領導黨外運動的黃信介立委,認為黨外的各項運動要有規劃,黨外主張要有研究,於是他指定許信良、施明德、張俊宏、林義雄、姚嘉文五人,成立「五人小組」、負責規劃與協調現階段的黨外各項活動,他們經常聚會討論。

八十年代》、《美麗島》雜誌創刊

1979年黨外誕生了兩本對黨外民主運動最有影響力的政論雜誌《八十年代》與《美麗島》,兩本雜誌分別代表二條路線。由康寧祥與司馬文武、李筱峰、徐璐與學者鄭欽仁、李鴻禧教授領導的《八十年代》在6月創刊;由黃信介、施明德、許信良、姚嘉文、林義雄、呂秀蓮等領導的《美麗島》則在8月創刊,兩本黨外雜誌各以溫和路線和群眾路線並進,互擅勝場。

周清玉命名的《美麗島》雜誌

《美麗島》雜誌的原名不叫美麗島。最初黃信介是以《盛國》與《台灣正論》為名提出申請,但經辦雜誌申請的人說:「雜誌名稱不能有『台灣』二字;且黨外自稱『正論』,難道『中國國民黨』是歪論?」最後當局以「發行旨趣籠統,不符合規定」,拒絕申請。後來在姚嘉文律師家開會,大家議論紛紛,一邊在廚房炒菜的周清玉,想到台灣實在很美麗,既然不能用台灣,為何不用《美麗島》三個字命名呢?最後才通過申請。

1979年,兩本對黨外民主運動有相當影響力的雜誌《八十年代》和《美麗島》先後出刊,對國民黨的衝擊尤其強烈。   圖:邱萬興/提供

周清玉命名的《美麗島》。   圖:邱萬興/提供

《美麗島》雜誌社編輯會議,左起發行人黃信介、許信良、姚嘉文、施明德、張俊宏、呂秀蓮。   圖:陳博文/攝

《美麗島》雜誌社發行人黃信介的發刊詞,「共同來推動新生代政治運動!」   圖:邱萬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