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79年1月的橋頭事件,是戒嚴令下第一次的示威遊行。 它改變一個政治家族的命運,它凝聚一群黨外人士的集體意志, 它推進一個國家的民主步伐。 橋頭因而成為自由的灘頭堡,高雄更是台灣民主的聖地。 今年是橋頭事件40週年紀念,也是高雄政壇面臨民主政治的另一種變動,此刻民進黨要反省什麼呢?讓我們回頭來看看,在高雄最接地氣的民主前輩,一個大時代的故事--台灣第一位黨外縣長余登發,重新回顧審視台灣追求民主的初心以及這當中的艱困過程,尤其是余登發一生對台灣土地及人民至情至義的付出。 這次由八卦寮文教基金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編撰了「橋頭事件40週年」紀念專書,除了回顧大時代的意義,也希望橋頭事件永不再發生。本書獲得財團法人八卦寮文教基金會授權獨家刊出,以饗讀者。本書預計明年1月出刊。

歷經兩年的牢獄之災,余登發終於回到本部,再次坐鎮指揮大局。

高雄黑派再戰選舉

1980年的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時,高雄的黑派再次推出黃余綉鸞搭檔新生代的林應專一起出選國大代表,這次兩人雙雙當選,林應專且拿到高雄縣全區最高票。

1981年,黑派內部雖有林景元、陳進昌等人都有意參加高雄縣長席位的角逐,但掌門人在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推派已具有18年省議員資歷的余陳月瑛出來競選,並由她的女兒余玲雅接替母親的位子,出來競選省議員。

那一年,國民黨推出的縣長候選人是年方三十三歲的蔡明耀。蔡明耀少年得志,年紀輕輕已當上副議長,但人望平平。余登發認為以余陳月瑛的執政實力及民意基礎,應該有機會再度撃敗國民黨。然而,最後卻在蔡家的銀彈攻勢下,余陳月瑛出乎選情分析家的意料之外輸這場高雄縣長,但余玲雅則順利選上第七屆台灣省議員。

雖然在第九屆縣長選舉落選,但余陳月瑛於1983年12月3日,參加增額立委選舉時,卻以最高票當選,進入立法院。康寧祥在台北市意外落選,1983年黨外立委比上屆少三席,只有許榮淑、方素敏、余陳月瑛、江鵬堅、張俊雄、鄭余鎮等六席黨外立委。

1985年11月16日,在黨外後援會的推薦下,余陳月瑛再披戰袍,二度與企圖競選連任高雄縣長的蔡明耀對陣。這次,余陳月瑛以三萬多票的壓倒性的勝利,登上第十屆高雄縣長的寶座。同一天,女兒余玲雅也蟬聯了台灣省議員。

1986年12月6日舉行的增額立委、國代選舉,由當時的黨外後援會(即後來的民進黨)推薦余陳月瑛之子余政憲及邱連輝選立委、蘇培源選國代,三人全部當選。

余陳月瑛當選台灣第一位女性縣長

1989年12月2日,政績斐然的余陳月瑛縣長,以295,563的高票,光榮蟬聯高雄縣長;余玲雅及余政憲,也一起當選省議員及立法委員。

黑派自1960年由掌門人余登發的開山,旋即遭到縣長被停職的打壓;而余陳月瑛和余綉鸞兩位女將接掌大旗,保住黑派命脈,也開啟「余家班」家族從政的使命。黃友仁的當選縣長,證明余登發的人望不減,清譽備受肯定,黑派聲勢再度鵠起。

余登發二度坐牢後,體悟到家族中必須有人任公職的重要,積極栽培余家成員從政。從余陳月瑛出馬競選縣長的落敗到再起,大家長余登發的光環,成功地交接到第二代手上;以至於第三代余玲雅、余政憲的順利就任省議員與立法委員,余家母子女三人,共同撐起高雄縣政的一片天,自此「余家班」幾乎等於是「黑派」的同義詞,而余家班也把黑派勢力從谷底提升到最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