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在現今的教育環境中,教養焦慮是瀰漫在家長、老師、學生與學校間的一種普遍氛圍。我稱之為教養焦慮,原因是我發現在「為了孩子好、期望孩子可以良好的發展和成長」這個思考層次上,其實一點也不純粹。

這個思考,更像是一個看起來很豐富的蛋糕,一層又一層,蛋糕體中間夾滿餡料,最後上面還要鋪上滿滿一層奶油跟水果和巧克力等裝飾。而蛋糕的名稱可能會是「我們希望給孩子更好的」。這個時候,可能對某些孩子來說就是太多了,也許,孩子只是想要一個最簡單的布丁蛋糕。

教養焦慮會施放迷霧彈,讓真正該投入學習這件事的主角失焦

這不是說有教養焦慮,或是使用教養焦慮的人就做錯了。在學習和成長上,教養焦慮出現在很多地方,也確實幫上不少忙。只是當教養焦慮被使用過度的時候,「所有好的用心放在一起,卻不一定能成就好的結果」。

一旦父母在教養上投入過度了,便要小心提醒自己,真正要投入學習和成長的主角是孩子,我們是重要的配角,有一些舞台、舞台上的演出決定權,可能是需要謹慎保留給主角的。

父母們,請勇敢把學習交給孩子,把教養焦慮安頓好,你們會是最棒的學習陪伴者、支持者、監督者

不過,還是會有一些強有力的擔心,容易動搖父母的心,例如像是:「家長們一定要有所作為,不然孩子的學習變糟了、跟不上了怎麼行!」這樣的擔心和自我要求,恐怕也包括了大環境加諸在家長身上的教養期待與壓力。

邀請父母嘗試這樣做做看:

1. 幽默感是教養的潤滑劑:配合孩子特質和脾氣,有時候運用詼諧、幽默或玩笑式的回應,便可以在較為輕鬆、不具威脅性的氛圍下,相對容易地點出孩子需要再多投入學習的部分,像是態度、習慣、方法。

2. 學習的主角是孩子:不論如何擔心、緊張,都要努力、經常提醒自己─你可以做為陪伴者、支持者、監督者,引導和輔助孩子的學習,卻無法透過介入、干涉,彷彿你就是學習者一般,替代孩子的學習角色和責任。

3. 時常安頓教養焦慮:請給自己建立界線和區分,例如:「減少將其他世代的學習觀,套用在孩子的世代上」、「觀察孩子的興趣和擅長領域,如果沒有發現,便學習方法和孩子一起探索、發現」、「真正該在意或決定要不要注重學習成就的人是孩子,不是你」。

最後,回到原點─在學習路上,你想和孩子間是甚麼樣的關係?將這個原點視作指引自己的燈塔,在學習路上,幫助你和孩子一起合作、成長。

作者:劉彥君/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劉彥君,臨床心理師。   圖:劉彥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