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WTO)面臨新興貿易議題與爭端解決機制挑戰,恐有停擺甚至解體危機,學者認為,對台灣這類重經貿、但政治力量小的國家,維持WTO運作的重要性遠大於其他國家。

WTO於1995年依據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果設立,運作23年迄今,全球經貿情勢丕變,中國經濟強勢崛起,與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對抗日益激烈,戰火延伸至WTO,加上美國掣肘,導致排解貿易糾紛的WTO上訴機構成員任命陷入僵局,會員國對改革WTO呼聲日高。

會員國高達164個,WTO素有經貿聯合國之稱,台灣歷經12年談判才得以於2001年入會,WTO也是台灣目前唯一具有正式會員身分的多邊貿易組織。

台灣與重要貿易伙伴沒有簽署任何雙邊貿易協定,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若美國等主要成員退出,或是干預WTO運作,台灣這種「經貿很重要、但政治力量小」的國家,未來會暴露在更多經貿單邊主義的風險下。

李淳指出,WTO改革能否成功,短期內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維持WTO現有會員的向心力,使WTO作為全球經貿自由化機制繼續前進;而過去一年來最大進展就是各國已開始接受「WTO有問題」,決定推動改革,在12月1日的G20峰會中也承認此問題,具有正面意義,但接下來的談判期可能會花上較長時間。

至於台灣如何在推動WTO改革中發聲,李淳說,台灣在國際上能施力方式不多,先前原將希望放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上,不過近期因台灣反核食公投闖關成功,日本陸續發表不滿談話後,台灣短期內要加入CPTPP的變數增多。

他認為,台灣現階段可以透過更積極參與亞太經合會(APEC)討論,至少尋求其21個會員經濟體共識,雖因成員中包括美國及中國大陸,可能也不太容易達成共識,但仍不失為一個討論場域。

此外,李淳建議,台灣也可以從內部做起,對於目前各國較關心的國營企業補貼等問題,先以美國標準進行檢視,證明台灣有意願成為共同討論改革的夥伴,先前在WTO宣示已開發國家身分也是一種做法,都能讓各主要會員國消除對台灣的疑慮,更願意在討論或提案時合作。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與中經院本周舉辦WTO改革國際研討會,希望促進國內關注及討論相關議題,會中提及美國可能退出WTO,或有新國際組織崛起取代WTO角色。李淳表示,美國目前已經達成讓各國接受WTO需要改革的目的,短期內沒有退出的必要;至於由其他組織來取代WTO角色,李淳認為,並不是太好的解決方式。

李淳指出,WTO現今會員多達164個,立場差異大,目前主要分為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以及印度、巴西、非洲國家集團等大型開發中國家,開發中國家希望能有更多具彈性的特殊待遇,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定義、可享受的權利義務則抱有疑慮;但若演變為重組新國際組織,雙邊可能因立場不同不願加入對方陣營,難以達到WTO現有規模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