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近年紅極一時的「情緒勒索」一詞,常聽到使用在日常生活對話中,讓我好奇而拜讀了著名心理學博士Susan Forward著作的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Forward & Frazier, 1997)一書。表面上這是很新奇的字眼,其實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存在的議題,近乎可套用於許多親密關係,尤其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傳統的價值觀和互動模式下,更容易讓情緒勒索滲透我們的生活及親密關係中。

情緒勒索怎麼呈現在關係中呢?

「你如果和我分手,我就死給你看!」愛情中的男女有時擔心關係的結束而有情緒化的激動言語,但單就這句對話在關係中還不算是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的關係模式,比較像是許多人提及的:「我女友/我媽總是這樣,好像我只要放假不回去/不陪她去哪裡/不買東西給她,她就會很失望…/我就是個¨¨的人…」以Susan Forward對情緒勒索者的分類來看,上面對話的刪節號和框框裡,通常會是帶有威脅意味的謾罵、憤怒指責、自我憐憫或悲情攻勢。或有些人會使出利誘方式收買和說服,像是:「你要做到…我才會更愛你/讓你得到你想要的」。

這些對話通常出現在親密關係,尤其是伴侶或親子、家人之間,因為我們不會對不熟的同事或朋友有過高的期待或要求。然而一段良好互動的親密關係,怎麼變質成為「勒索」的呢?

其實情緒勒索的出現,是對方可能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如:身為我的男女朋友/伴侶/一個好孩子就應該要…),負向的解讀他在過程中受到的傷害(如:他不尊重我、他不愛我、他在他心裡不重要),

並用一再用錯誤的方式表達他的需求和傳遞訊息。加上我們內心擔心被扣上不夠體貼、不夠孝順、沒扮演好符合社會期待的角色等恐懼或罪惡感,只好委屈自己去聽從、配合勒索者,成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局面。

長期處在這樣的不健康互動上,雙方都會過得很辛苦。破解這種關係模式的方式不困難,但通常情緒勒索者自己並無自覺。因此需由另一方先啟動關係改變的開關勇敢真誠的說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客觀的描述這個不健康的互動模式、以及對自己的影響

1.試著理解情緒勒索者心中的糾結

他或她之所以使用隱性的攻擊方式來溝通,是害怕失去什麼嗎?希望獲得尊重嗎?想保護自己的利益嗎?很多時候情緒勒索者內心感到的糾結和困難,希望透過其他人解開,但他們沒發現其實自己正使用強迫、操控他人的方式,使對方感到壓力和處於痛苦之中。

2.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設立界線

常常我們希望所愛的人能開心,也希望自己是負責的、溫柔的、對得起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但是否需要因此而接收對方所有負面情緒、指責、要脅,或委屈、逼使自己達成對方的要求呢?我們都願意用自己的方式付出、關懷所愛的人,但也必須愛惜自己,替自己做決定。

3.接受溝通模式與關係的改變

改變溝通模式勢必會有些爭吵和衝突,可能需要多次的來回練習,不然容易回到過往習慣的模式;但彼此試著在平穩情緒下表達出自己感受想法,長久下來能夠改善互動的品質和模式,尊重彼此是獨立自主的個體,也減少內心的揣測與攻防戰。

如何經營一段互相信任、接納、尊重的親密關係,永遠是重要的人生議題。而關係需要經營、需要努力才能建築在穩定的地基上,讓我們一起透過改善自己及親密他人的溝通方式,找回在關係裡的歸屬及安全感!

作者:廖羚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廖羚雅臨床心理師。   圖 : 廖羚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