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聯合國糧農組織(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UNFAO) 係於1945年10月16日成立,成立宗旨就是在協助農糧生長及對抗全球的飢餓問題。聯合國希望透過此主題日,喚起世界各國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的高度重視,乃於1979年第20屆聯合國大會中,正式通過把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並自1981年起實行。

今年主題是「努力實現零飢餓」,糧農組織希望全球在2030年實現”零飢餓”的目標,目前全球飢餓人口正在增加,2017年已達到8.21億人,亦即每九人中就有一人正在挨餓。全球飢餓人數在過去三年的明顯上升,並向十年前的狀況倒退,但是受到環境與各國狀況差異的影響,如果要在2030年實現”零飢餓”的目標備受挑戰。此外,越來越嚴重的氣候變遷問題更讓整個糧食生產風險增高,零飢餓頗有不可能任務的感覺。

人口過多的影響

1980年到2000年的二十年間,人口快速增加使得全球糧食需求量逐步攀升,加上飲食型態的多樣化,人口的增加,雖導致全球消耗糧食的量明顯上升;但是農耕技術的改進與糧食品種的調整,也讓同期的全球糧食產量屢創歷史新高。人口增長一直是國際間備受注目的一大問題,但因為糧食生產順利,全球受餓人口不不特別顯著,全球飢荒現象並未非常嚴重。

2005年起,極端氣候對於地球生態的影響開始越來越顯著,導致主要糧食生產國的糧食產量開始下降,2005-2007年三年的產量減少,造成全球飢荒問題再起。

會造成全球糧食的危機,專家直指這些年來日益嚴重的全球氣候問題是主因。由於氣候的異常,全球糧食這幾年已經減產了25%,加上人類沒有節制的消耗著地球的自然资源,更使得糧食生產面臨了極大的挑戰,除非我们願意改變糧食耕種方式與採取帶環境友善的管理方式,否则追求餵飽每一張口的目標反而會毀滅了我們賴以為生的星球。

氣候變遷影響糧食生產

糧農組織在近日發表的《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與營養狀況》報告中即指出,

近年來除了國際衝突與全球經濟成長動能變緩外,氣候變遷以及乾旱與洪水不斷的極端氣候發生毀掉了很多的糧食作物,這是造成全球飢餓人數上升的主要原因,同時極端氣候變異對於既有的降雨模式和整個農作物生產時節改變都造成很大的影響。

報告中重點提出:極端天氣所引發的災難,例如高溫酷熱、旱災、洪水及暴風雨出現的數量,較90年代初倍增,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積月累,特別是嚴重的旱災,可以令百分之80的農業受到破壞,部分糧食更在持續高溫下面臨絕種,更令農民收入下降、食物價格急升,人們,特別是貧困人口的生計及資產亦受影響,令營養不良及飢荒問題加劇。

專家們表示,極端氣候變遷已經在破壞熱帶和溫帶地區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生產,如果不提升動植物對於極端氣候的抵禦力,隨著氣候變遷與變異情形越來越頻繁與嚴重,糧食危機也會更加變本加厲。

另外,根據世界銀行對於全球糧食供給的報告,到2050年,全球的糧食產量必須至少再增加50%的產量才能養活屆時地球上超過90億的人口。農業係看天吃飯的產業,受到近來氣候變遷的衝擊,要怎麼滿足每一張口的基本需求,可是項巨大的任務。

此外,氣候變遷對於全球農業的影響是不均衡的,它能够改善某些地方的生產條件,但在其它地方則會產生負面影響。在這份糧食安全報告中也提到,氣候變遷對於低緯度地區國家的糧食生產造成最嚴重的打擊,而這些國家中有些是食指浩繁,已經飽受貧困之苦,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之苦。

不挨餓是基本人權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強調,在我們這個富足的世界裡,九分之一的人沒有充足的食物,大約8.2億人還在忍飢捱餓,他們當中大多是女性;大約1.55億兒童長期營養不良,可能一生都同到發育遲緩的影響,全世界將近一半的嬰兒因為飢餓而死亡。他希望,藉着世界糧食日能喚起人們關注糧食問題,維護每個人的基本食物權。

糧農組織也強調,儘管人們努力的要維護糧食安全,但仍有很多人因缺乏食物而無法享受健康的生活。事實上,飢餓和營養不良是全球類的首要健康威脅,它們對健康的影響還甚於愛滋病、瘧疾和結核病的總和。

糧食安全是人類的基本生存權,必須要各界共同協力才能克竟其功。如何善待地球並運用先進科技的力量克服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發生對於人類的影響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地球公民責無旁貸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