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面無表情的14歲小凱,有著流行的髮型與穿著,媽媽數落小凱的態度,嫌大人囉嗦、說兩句就大聲起來扭頭回房間;爸爸則說小凱沈迷網路遊戲,正說著「動不動就發脾氣,講不聽」時被媽媽一句話打斷,「心理師,妳看小凱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我看見小凱翻了翻白眼,轉瞬回到面無表情的模樣。

轉大人」的過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荷爾蒙變化、外觀改變而在意自己的外貌,情緒行為也因腦部發展未成熟而較衝動,不僅自我中心,甚至還自我矛盾,想獨立卻離不開依賴、期待被當大人卻又容易犯錯、覺得同儕那樣似乎不好卻又想被認同、覺得父母囉唆卻又不是每件事都有把握,煩惱著大人口中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覺得不被瞭解,在親子互動溝通的過程,每一次想要靠近一些,卻又不小心彼此互推了一把顯得更遠。

12-18歲青少年的發展任務

發展是連續的歷程,Eric H. Erickson認為人們在每個發展階段有其發展任務,青少年期要面臨的是自我認同與自我混淆的危機R. J. Havighurst指出此時期的發展任務包括:生理與情緒表達漸趨成熟並能接納自己的外觀,與同儕中的同性、異性發展適當的人際關係、適度扮演帶有性別的社會角色、發展出自我與情緒的獨立性而不再依賴父母、學習與發展專長作為將來就業準備等。在瞭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態後,才能有效溝通互動,而不是早早築起親子間的高牆漸行漸遠。

尊重與接納的態度

孩子的想法與父母不一定相同。接納不代表同意或是接受,但相處的模式可以調整,不論父母是否贊同,若能夠先以尊重與接納的態度出發,越有機會聽到孩子真實的聲音。

傾聽與同理

與孩子站在相同的高度看世界。深思熟慮是此階段孩子所缺乏的,想獨立自主卻行事衝動、思慮不周,在下達命令或是生氣責罵孩子之前,試著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行為、情緒背後的原因再開始溝通。

瞭解孩子的興趣

不對孩子的興趣嗤之以鼻。當孩子追著韓團、頂著大人覺得不漂亮的妝容,那是在追尋自我認同、同儕相處的必經之道,當父母願意瞭解、認識孩子的興趣,不僅增加與孩子的話題,更能透過共通話題的討論引導孩子的思考與價值觀。

情緒管理要練習

認識情緒、知道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引爆點為何都很重要,而覺察情緒需要練習,管理情緒同樣需要練習,每一次的經驗都可以透過事後討論每一個選擇的結果,找出抒發情緒的方式,進而開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作者:洪梅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洪梅禎臨床心理師。   圖 : 洪梅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