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將於10月5日舉行大型撤銷公告儀式,撤銷1200多件白色恐怖相關的有罪判決,這也是促轉會成立4個多月以來射出的「第一支箭」,本刊從今(3)天起推出《促轉故事系列》,揭露在白色恐怖時期發生的重要事件,讓民眾理解「轉型正義」的重要性,也期盼在可見的未來,不會再有類似的憾事發生。

中日戰爭後,山東因為國共激烈對戰,致使各校學生出亡南奔,經煙台聯合中學校長張敏之的奔走陳情,終於在1949年6月協調澎湖防守司令部(以下簡稱「澎防部」)將流亡師生經由海路帶到澎湖。未料軍方因內戰兵員損耗,欲強徵這批中學生為兵,張敏之分校長鄒鑑為了挺孩子的受教權,成為軍中鬥爭的工具,被以「匪諜」入罪,後來張敏之、鄒鑑和 其他5名師生遭槍決,其中有6人名列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將於週五(5日)公布的註銷判決名單中。該案涉及百名師生,有的病死在保安處看守所、有的被解往綠島或內湖新生總隊,施以感化教育,一生慘境非現代人能想像。

根據促轉會蒐集整理相關材料指出,當時山東聯中和國防部會同教育部訂定「半訓半讀」契約(上午讀書、下午接受軍事訓練),因此,山東流亡學生都以為17歲以上的男學生可以接受半訓半讀課程完成高中教育、16歲以下學生一律實施一般學校課程教育,但是,當師生們到了澎湖不久,澎防部集合所有男學生,實行編兵,學生遂要求軍方實施「半訓半讀」,並開始鼓譟,高呼不願被編兵,現場士兵開始抓人,引發學生的反彈情緒,情勢越來越難以控制,遂發生學生遭士兵刺傷,最終,仍遭強制手段完成編兵,史上稱為「713澎湖事件」。

713澎湖事件發生後,張敏之和第二分校校長鄒鑑繼續與軍方交涉,堅持學生要求讀書的立場,再度造成澎防部對張、鄒兩位校長的怨恨,而且受編學生普遍不滿軍方粗暴對待,日積月累,同儕間將不滿訴諸私函,卻成為日後成為軍方將其認作「匪諜分子」的依據。

1949年8月18日,澎防部司令李振清向陳誠舉報,稱查獲澎湖島內潛伏匪諜份子,張敏之應李振清的邀請赴司令部後,旋遭禁錮,全案交軍方偵查,卻遭製作偽證,羅織罪名,以恐怖手段刑求逼供,大量逮捕師生。

自案發至1949年11月初,累計牽連師生已多達百餘名,45名「涉案」情節重者,解往台灣保安司令部保安處,剩餘55名案情輕者,遭發配馬公等島,私刑套供。同年11月10日,保安司令部以校長張敏之、分校長鄒鑑和5名學生劉永祥、譚茂基明同樂張世能王光耀等7人共同意圖以非法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判處死刑,12月11日綁赴台北市馬場町刑場槍決。其餘38名拘於台北的師生,有的病死在保安處看守所,有的被解往綠島或內湖新生總隊施以感化教育。 

根據促轉會蒐集整理相關材料後表示,當時山東流亡師生張敏之等「叛亂」案,係由陸軍第39師師長韓鳳儀與該師政治部少校秘書陳福生賡續偵查,陳福生偵訊該案時,製作偽證,羅織匪諜罪名,更以恐怖手段刑求逼供,造成冤獄。江蘇省籍國代、革命實踐研究院研究員談明華呈報蔣中正總統該案冤情,蔣批示訊辦江陳福生刑求之事。

但保安司令部以張敏之等案確實為匪諜案,堅判陳福生無罪,並上呈蔣中正核示。總統府孫立人、張群最後以「本案陳福生,既據一再偵審,所犯濫用刑訊罪嫌,仍無積極事證可資證明,所判諭知無罪之處,似可照准」,而蔣批示「如擬」,最終,無任何人為該案負責。

參考資料:

<山東流亡師生冤獄案的發生及處理經過(1949-1955)>,黃翔瑜

<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歷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甲子的未亡人-王培五與她的6個子女>,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

註:有顏色的名字,將在2018年10月5日註銷判決名單中。

延伸閱讀:

含「鹿窟案」 促轉會5日將公告撤銷1200餘件白恐有罪判決

有關山東流亡師生張敏之等「叛亂」案文件之二。   圖:國防部軍法局,由檔案管理局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