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夢市集」去年搬新家後,確立了全新的事業核心價格,聚焦娛樂科技領域,為台灣新創提供更深入的加速器服務,持續與台灣新創團隊一起創夢,一同打造台灣規模最大的娛樂新創生態系。 2017年成立的「創夢實驗室」每半年招募一次,每次邀請十二家新創公司加入,成立至今,已連結超過 200 家新創公司,其產品與服務橫跨遊戲、社交、影音、大數據、圖像渲染技術、翻轉教育以及商業服務等領域。 這個台灣規模最大的娛樂新創生態系的大水池裡,究竟都滋養出了什麼新種子?開出了的什麼芬芳花朵?就讓《新頭殼》為您一一解夢吧!

如何重現布袋戲過往「萬人空巷」、「農事不作」的榮景,對於現今布袋戲產業來說,是一大轉型考驗。除了將故事主角 IP 化、劇本再製、異業合作之外,布袋戲產業更希望貼緊網路世代的脈動。舉例來說,最近剛拿下總統創新獎的「霹靂布袋戲」從 4 月 30 日起在 Twitch 直播平台不間斷放映開台至今的所有作品,此舉不只引起討論,也能看出傳統布袋戲影視力求在數位時代尋求曝光。

不只是業界大船要趁勢轉彎,幾個小型的布袋戲工作室也抓緊網路潮 流,以小編制、大彈性的優勢,推出不同於過往的影視創作,2016 年成立的「北少流映畫」(NPY Studio)正是如此。

北少流映畫的創作啟蒙

北少流映畫創辦人林子揚說起自己與布袋戲的淵源,直說是「兒時回憶與中二年紀的啟蒙」,才有了這間公司。林子揚說,小時候父親為了讓他學台語,就轉了布袋戲台讓他看,「我對小時候看的布袋戲其實沒有什麼印象,但那是很近的陪伴,因為電視台轉來轉去就那幾台,看著看著就習慣了。」真正讓他開始對布袋戲有情感投射,是看到霹靂電視台將布袋戲搬上大銀幕的作品《聖石傳說》。

「2000 年是我國中時候,我看《聖石傳說》覺得太震撼了!原來布袋戲可以變成電影。當時候霹靂出了一系列的 IP 周邊,大家能夠接觸到的東西就更多,像是跟大宇製作遊戲《霹靂奇俠傳》,還有漫畫家鄭問和香港的玉皇朝合作,畫《大霹靂》。我對這種因布袋戲而生的創作能量很感動,也立下我的志願:希望自己也能做出這樣的創作。」

▲2000 年霹靂國際多媒體耗資新台幣三億元推出電影《聖石傳說》是許多布袋戲迷心中永遠的驕傲|圖片來源:霹靂官方網站

到了高中時期,林子揚創立布袋戲社團,並聯合北區高校裡的布袋戲社團,成立更大的組織名為「北少流」,而這名字也成為他日後工作室的名稱。他解釋,是為了紀念當時候的年輕的自己,他說:「喜歡布袋戲的人其實來來去去,但我不想要忘記當時大家在聯合北區社團裡的熱忱。」

要取得新觀眾,就要理解這個世代的觀賞需求

高中時林子揚就期許自己日後要用影視創作讓更多人感受布袋戲的魅力,因此大學與研究所都選擇應用媒體相關科系,期間也在布袋戲製作公司打工,認識圈內不同的工作夥伴,如操偶師、後製團隊、木偶設計、美術等。2016 年完成研究所學業後,林子揚找了高中社團的夥伴林佳昌,一同創立北少流映畫。

▲同為北少流映畫創辦人的林佳昌(左)是林子揚(右)重要夥伴,曾經在電影圈中當過燈光人員的他,對影視界的製片規格及幕後製作資源都十分熟悉|圖片來源:北少流映畫

林子揚說,創業的動機除了是個人的志願,他也發現欣賞布袋戲的人越來越少了。「想到曾經帶給我感動的作品可能會慢慢被忘記,其實感觸很深。我在想,有沒有可能像之前《聖石傳說》那樣,用什麼方法找到新的一批觀眾?」這問句是林子揚創業的最源頭。

林子揚說:「我和佳昌都是 PTT 資深鄉民,沒事就喜歡聚在一起用網路時事笑話編一些故事。有天我們突然想到,這些東西有沒有可能用在布袋戲上?」林子揚越想越覺得有機會,也觀察到網路影音的趨勢是貼近大眾的生活,而非必須特別精緻。「我認為增加布袋戲的觀眾就應該往這方向走,讓更多人看得懂布袋戲,就有可能取悅觀眾、得到觀眾。」

延伸閱讀:

創夢實驗室》炬火數位科技:從衝撞 Google 尺度到擴展 VR 社交想像(上)

創夢實驗室》英邦德科技:用心理學建一座花團錦簇的園地 療世上所有人的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