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今(1)日下午在文化部的南海工作坊舉辦第11場願景工作坊,邀約16名來自藝術、文化資產、人權等專業領域的參與者,包括藝術家、劇場工作者、文史工作者、教師、民間團體、政治受難者代表等,尋求凝聚不同背景專業者的共識基礎,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也派員到場旁聽。

今日的講座由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張維修博士,從不義遺址的調查及相關歷史圖片切入,說明中正紀念堂的沿革,而至今民眾以各自使用空間的方式,逐漸改變中正紀念堂的實質功能。

張維修建議參與者超越中正紀念堂的本體,從國家戰略高度、全球城市區域競爭契機、首都核心區的空間解嚴,到轉型正義的社會實踐,分別就不同層次思考轉型涉及的議題。

有參與者表示,建議大家向前看,思考如何妥善運用這塊位於首都蛋黃區的土地,以國際視野想像未來,形塑下一代的光榮感。

也有藝術家表示,園區內已有國家兩廳院,提議中正紀念堂轉型為國家美術館,提供藝術家展覽、實驗創作、駐村等,也作為藝術教育基地,共存的3棟建築物可以打造為國際重要藝文據點,並透過藝術的批判及詮釋,進行威權空間的解嚴。參與者舉例,從藝術家包裝德國國會大廈的行動、羅浮宮內有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等,都說明了藝術提供想像,未來可以透過徵件打破既有意象。

文化資產工作者則關切文資規範是否限縮中正紀念堂轉型的可能性,人權工作者認為,轉型方向將是宣示民主價值、告別威權。也有參與者建議廣邀民間團體參與、引入能量,期待轉型後的功能並非單一化,而是回應多種需求、具複合功能的進步方案,並探討跨世代的想像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