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不禁令人感慨。在台灣民主奮鬥史上,由於台灣人勇於內鬥,太難沈得住氣,以至不是喪失爭取民主的機會,就是好不容易爭取而來的有限民主瞬即消退。如今ROC的黨國極權統治,雖然已經結束;但黨國遺毒未除、黨國餘孽猶在,現在的我們尚不可掉以輕心。何況紅色中國的巨大威脅無孔不入,我們更該戒慎恐懼。

在東亞地區最著稱的氣候景象就屬「颱風與寒流」,颱風雖然來勢洶洶,但來得快也去得快,很快就被亞洲大陸給衝得鳥獸散。寒流雖然不若颱風銳不可擋,但是漸進式的侵襲,由秋天到冬天一波一波走向高潮;即使到了春天,還不時一再給人臨去秋波,甚至大地瞬間急凍的震撼。

或許天候使然,台灣人的性格就像颱風,雖然剽悍,可惜氣不長。從台灣棒球的賽事中,更是屢見不鮮。在台、日之戰中,常常可見「颱風與寒流」的對決。台灣隊像颱風,常常一開始表現剽悍、先馳得點。但偏偏我們就是難以沉得住氣,到最後終究遭對手逆轉勝。尤其是遇到延長賽,更是慘不忍睹,台灣隊甚少能在最後勝出。

「環境決定論」固然有其道理,但難道說我們就要屈服於環境造就的命運?當然不是!就因為如此,我們後天的人文歷史教育更加顯得重要。透過人文歷史教育,我們可以重塑台灣人的民族性格,讓台灣人強化細水長流、堅韌不拔的生命內涵。

郭雨新先生的一生,就是台灣民族涵化生命素養的一部極佳教材。

1957年,是戰後台灣史上別具生面的一年,因為「省議會五虎將」在這一年正式誕生。4月21日,選舉結果,台北市郭國基(大砲)、台南縣吳三連(神槍手)、高雄市李源棧(照夜白)、宜蘭縣郭雨新(小鋼砲)、雲林縣李萬居(魯莽書生)、嘉義縣許世賢等,都當選省議員。其後三年(1957-1960)的省議會,在以這六人為中心的情況下,結合了林清景、葉炳煌、郭秋煌、王新順、陳彩龍、黃占岸、楊紅綢等人,形成了黨外人士在霧峰的全盛時期,這六人因而被稱為「五虎將」或「五龍一鳳」(加上許世賢)。在這三年的省議會裡,是黨外非選舉時期難得有的聯合作戰時代。這群黨外省議員,不僅經常出席會議,而且對於任何重大問題,必能聯成一條戰線,與國民黨籍的議員作唇槍舌劍之爭。就是歷次質詢,他們大體上都能針對現實、抓住重點,對省府官員疾言厲色,使其無辭可遁。因而發揮了一股強大的制衡作用。

雷震為首的「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所以能夠掀起壯闊的波瀾,客觀條件就是「省議會五虎將」的成型。

只可惜「中國民主黨」組黨失敗後,新黨人士紛紛作鳥獸散,在其後的1960年代,黨外人士主要利用地方選舉的管道,在議會中從事在野的政治批判。這些行動是個別而零星的,並沒有凝結成集體性的政治改革運動。省議會中的「五虎將」時代,也在這時逐漸消沈了下來。

一個極可能改變台灣命運的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在其後的幾年裡,郭雨新以其一貫的穩紮穩打作風,加上他個人的修養好,包容力大,逐步擴展他在台北以及全島的影響力。在戰後群雄沒落聲中,郭雨新逐漸令人覺得耀眼了起來。由於郭雨新個性和藹可親、溫文有禮,尤其對年輕一代的關愛照顧,非常坦誠自然、毫無一點做作。這讓很多青年人很喜歡和他接近,他們經常去拜訪他,並聆聽他的教誨。參與李萬居治喪工作的台灣青年及台大學生,即基於此一原因圍繞在郭雨新的身旁。在辦完李萬居的治喪事宜後,他們在郭雨新的指導下,繼續跟隨他從事民主改革運動。終於,在1967年發生了「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事件」。

由於郭雨新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終於國民黨當局出手了,不僅封殺了郭雨新的一切,還想盡辦法要斬斷郭雨新的左右手,郭雨新說:「……乃至於加我『分歧』之名,視我形同『叛逆』,長年監視,多方打擊,雨新既以獻身台灣社會為職志,早已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自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孰料!『射將先射馬』,既不欲陷老朽於囹圄,偏移禍於左右股肱,自1960年籌組台灣民主黨至1975年『台灣政論』創刊,立委增選以迄今,此其間,多少與雨新有所切磋之仁人志士,或羅織入獄或橫遭摧折或亡命海外,雨新縱身免,然眼見四圍生離死別,寡妻弱子,呼天嗆地,觸目驚心,如同刀割!而白髮哭少年,雖欲哭而無淚,但無語問蒼天!此情此景,歷歷在目,錐心刺骨,痛不欲生!」

1977年,郭雨新流亡美國。在海外,來自國民黨政權的打擊始終沒有間斷。不過讓郭雨新真正痛心的卻是來自海外台灣人內部的惡鬥。來自「沙龍革命家」的惡意攻訐,郭雨新並不願多做辯白,他很清楚台灣人真正的對手在哪裡?他不願去做內耗的的工作,做一個偉大的政治人物,他必須思考得更高更遠。

郭雨新於過世前一年──1984年所寄發給友人的一封信,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郭雨新這種心境:「現實的虛偽世界是複雜、殘酷、污濁的,充滿了競爭、陷阱和騙局。到處是矛盾、對立、衝突、教條與無奈,空喊口號,作秀,使誠實、單純、正直的人活得十分痛苦!──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使徒保羅之語) ──吾輩都對得起國家及人民矣。」

1985年8月2日郭雨新在「沒有永遠的冬天」嘶喊聲與世長辭,留下「台灣要民主,黨外要團結」的遺言。蒙主寵召後的郭雨新,遺容是格外安詳的。


作者張文隆/台灣史研究者,著作包括《郭雨新評傳》、《刺蔣:鄭自才回憶錄》等

 

郭雨新與黃信介、張俊宏等人合影。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在省議會質詢。   圖:張文隆/提供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與同僚合影。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打出參選最後一戰。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發表政見。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在省議會質詢。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在選舉中到處拜票。   圖:張文隆/提供

吳乃仁、邱義仁、陳菊等人前往宜蘭,幫郭雨新助選。   圖:張文隆/提供

年輕一輩學生前往宜蘭輔選郭雨新。   圖:張文隆/提供

省議會五龍一鳳合影。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夫婦在美國華府合影。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競選時,向政府提出諸多政策上的質疑。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的政策,吸引很多年輕一輩,也對當時年輕學子造成深遠的影響。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發表政見。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發表演講。   圖: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與姚嘉文等人開會商討反對運動未來。   圖:張文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