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性選手參與運動賽事,運動醫學專家今天說,由男轉女的變性選手雖先天肌肉、骨骼優於女性,但因接受荷爾蒙替代療法,體內睪固酮濃度下降,無損賽事公平性。
變性運動員參與體育賽事、會不會造成不公,多年來一直是體壇論戰議題。直到2003年,國際奧委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討論會,訂定斯德哥爾摩共識,允許雙性、跨性別者參加奧運賽事。但當時規定,選手必須做變性手術,還要接受2年的荷爾蒙替代療程。
斯德哥爾摩共識仍有「歧視」意味,選手要參賽必須強制「選邊」;2016年,國際奧會放寬標準,變性手術不再成為必要條件,僅需檢查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濃度。
施做變性手術,改變的不只是外觀。台北榮民總醫院重建整形外科主任彭成康受訪表示,執行變性手術必須經2名精神科醫師經過2年鑑定,確診才會手術。變性除了切除原有器官並重建另一性別器官,也會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
荷爾蒙療法會造成身體內分泌改變,彭成康說,若使用男性荷爾蒙,會讓毛髮變多、皮膚變粗、聲音改變;用女性荷爾蒙則是皮膚變細、甚至乳房增大。運動場上多見由男轉女的案例,本身是男性者,他的肌肉、骨骼會比女性優勢,若轉性為女性,與女性運動員一起參賽,可能被認為不公。
運動醫學專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傷骨科主任葉文凌受訪時則說,男性、女性的身體結構有差別,同樣的體重,男性的肌肉量比女性多30%,這是先天上不公平的地方。
運動時需要肌肉的帶動和肌力的支撐,肌肉量會影響運動表現;葉文凌說,不只是肌肉量會有影響,所有的身體活動都跟荷爾蒙有關,在運動禁藥中,排名第一的就是雄性激素,亦即睪固酮,可以增強肌肉量跟強度。
葉文凌說,過去體壇不願讓變性選手參加項目,主要就是考量先天的肌肉、骨骼優勢可能造成比賽不公。如男性轉成女性,雖然因拿掉男性器官,體內睪固酮濃度下降,跟男性選手比賽可能會輸;但因先天的肌肉、骨骼比其他女性選手強,可能造成不公平。施行荷爾蒙替代療法,也可能降低肌肉量,但無從評估對運動表現有多少影響。
不過,葉文凌也說,運動成績不光與個人的性別、體魄有關,也跟很多客觀條件有關,如國家訓練、技巧、教練培養系統等,如果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變性可能就不是影響比賽成績的主要因素。」
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表示,男性荷爾蒙可提升爆發力,若在需要速度的項目,如舉重、短跑等,睪固酮可以對運動表現有所助益。現在國際體壇是以血液中睪固酮濃度判定有沒有違反規定,亦即允許變性選手參與賽事,是經過嚴謹的科學論斷,變性不會造成賽事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