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廠試過5種不同的職業,最喜歡的是木工,這正好也是我一直想從事的職業,我發現自己在這個領域比其他人都強。」

羅伯特(Robert)是德國中部一所中學的學生,才15歲就自信滿滿,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木工。如果有企業收他做學徒,他今年中學畢業,馬上就會投入技職教育的懷抱,朝理想中的職業邁進。

羅伯特如果在18歲順利完成木工的技職教育,起薪約台幣7、8萬元,在德國其實不差,從此經濟上再也不用依賴父母。

羅伯特的例子,是不少德國年輕人的縮影。和台灣的國中生不同,德國的教育體制也幫助年輕人瞭解自身興趣。根據歐盟統計,德國的失業率3.6%,僅歐盟平均的一半,15至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7%,也比歐盟的20%低,專家多歸功於成功的技職教育體系。

為什麼有這麼多德國年輕人選擇技職教育?德國的技職教育跟台灣相比有什麼不同?

首先,德國社會尊重專業,視技職教育為年輕人自我實現的過程。「年輕人應該做他有興趣的事,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比管以後能賺多少錢更重要」,德國教育部如此鼓勵青少年。

所以,早在台灣還在讀國一的年紀,德國的學校就開設「潛力分析」課程,邀請勞工局的職業顧問來上課,協助學生發掘性向。

到國二,學生開始到工廠實地操作焊接、木工、園藝、砌磚,去安養院照顧老人,親自嘗試幾種職業。一位老師就說,「愈早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目標就更清楚。」

到國三,像羅伯特這樣的德國青少年,馬上面臨人生第一個重要決定。學科成績優異、長於抽象思考的人,多半選擇升學,以取得高中會考文憑和讀大學為目標,其他人則選擇進入技職教育體系。從統計數字來看,德國年輕人選擇高等教育或技職教育的大約各占一半。

其次,德國的技職教育分成多種具體的職業類別,例如航空業地勤人員、獸醫助手、釀葡萄酒技師、烘焙師傅、磨鑽石工人、廣告業務、觀光業、書商、木工和公務機關行政人員等300多種職業,這些全是「國家認可」的專業。儘管學生一次只能選擇一種職業別,教學目標都一致,就是畢業馬上能就業。

因此,畢業生是否有足夠的專業能力,成了教育與職場無縫接軌的關鍵。既然業界需要什麼人才,只有業界自己清楚,每種職業別從受訓時間的長短、必學的知識和能力到考試的要求,幾乎全由商會或同業公會來決定。業界還會與時俱進調整職業別和教學內容,避免學用落差和學非所用。

在德國,業界才是技職教育的主體,官方扮演配合的角色,這是德國技職教育與台灣最大的分別。

以羅伯特為例,他想成為木工,得先將履歷表投給某家木工業,對方同意培訓他才能進行技職教育。一個星期5天,3天在企業實作,薪水由公司支付,2天到學校學習與專業相關的理論和語言,經費由政府負擔。企業實作和理論充分結合,正是所謂的技職教育「雙軌」制。

最後,技職教育對德國的年輕人來說等於第一份工作,學徒的薪水不差,以木工學徒為例,第一年就有台幣2萬5000元,到了第3年漲到5萬,省吃儉用可以養活自己。而且實作的任務具體,馬上可以看到成果,很容易有成就感。

在15、16歲可塑性最大的年紀就接受技職教育,等於提早進入社會接受磨練,青年在技職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累積專業自信,按部就班學得一技之長。因此,許多家長以小孩讀技職為傲。

德國的年輕人可接受技職教育,成為專業的生物模型製作師。   圖 :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提供

老人看護在德國是熱門的行業,接受技職教育的學徒每月薪水將近4萬台幣,畢業後薪水9萬起跳。   圖 :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