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年、1400萬元修繕,隱身於陽明山永公路的閻錫山故居,將在20日(本周六)正式對外開放, 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田瑋表示,將藉由「閻錫山與種能洞特展」讓大家知道這位見證了動盪時代的傳奇人物。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閻錫山在台居住期間因為懷念山西家鄉,又不適應臺灣炎熱與暴風的天氣,於是仿造家鄉冬暖夏涼的窰洞,取中、西、日三式建築特長,在民國39年11月實驗性地在陽明山建造一所窰洞,因閻錫山以種能體察宇宙,窰洞因此命名為「種能洞」。由於閻宅位處居高臨下俯視淡水河口與臺北盆地之山坡上,紅磚屋牆厚90公分、樓板厚度為30公分,窗戶加裝鋼板,具防衛功能。建物歷經60年之久,目前保存狀況良好,屬戰後重量級人士具防禦性及避世概念故居,而具保存價值。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閻錫山,素有「山西王」稱號,他在大陸國府時代統理山西省,民國38年成為當年全國模範省。而他一生經歷了同盟會反清、辛亥革命、洪憲帝制、民國創立、中原大戰、國共合作、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直至國民黨遷台,幾乎經歷了所有中國近代重大歷史事件,並曾擔任國民政府遷台前的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卸任後率部屬隱居在陽明山。

閻錫山晚年因懷念家鄉,選擇可居高臨下俯視淡水河口與台北盆地的防風山坡上,興建了石頭屋「種能洞」、「紅磚屋」。其中,「種能洞」採山西窯洞建築,更融合中、日、西三式建築特長,建築年代、規模格局均與一般古蹟大不相同;「紅磚屋」則作為防空洞使用,外牆厚達三尺,門窗處還有加厚鋼板,並有偽裝棚、哨兵瞭望等設計。

「紅磚屋」、「種能洞」,在2004年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閻錫山故居」後,鄰近的閰錫山墓也在2010年公告指定為古蹟。「種能洞」是閻氏故居主體建築,是閻氏親自命名,呈現他以種能觀察宇宙變化的「宇宙觀」。這座碉堡式的民居,成為閻錫山的最後歸宿。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隨著閻鍚山舊屬的逐漸凋零,考量閻錫山故居能有更妥善的照顧,民國100年閻錫山舊部屬所組成的閻伯川先生紀念會協助家屬將古蹟建築捐贈予臺北市政府,並由文化局於民國104年起,著手進行「種能洞」修復工程,目前先以「種能洞」開放展示。

「閻錫山故居」位處陽明山山坡上建造,當年施工時,相關建築所在地點位於陡峭邊坡邊緣,歷經60餘年地理、氣候影響,石頭屋前廳外牆、花臺處局部有多處龜裂。故居在兩岸開放觀光後,一直是山西團必訪景點。為了確保遊客安全,文化局接手後,編列預算進行古蹟修復工程。修復前,先進行了一年的邊坡監測,強化檔土牆,確定無虞才著手規劃設計,目前古蹟本體「種能洞」先完工並規劃常設展對外開放參觀。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閻錫山與種能洞特展」,有閻錫山的生平介紹、紀事著作、山居生活以及種能洞建築介紹等四部分。進門前的門形帶著半圓的扇型玻璃採光即是仿造了山西窰洞的拱式造型,一入門是昔日副官室及接待客人之空間,展示著閻錫山的照片和經歷,就像是貼身副官跟隨著閻錫山一生;左邊進入了主臥室,展間內以插畫呈現閻錫山一天的生活,藉著口述訪談紀錄,擷取閻錫山每天的作息情形,顯露一方霸主山西王和藹可親的一面,隨閻錫山來台的舊木箱,裝載著閻錫山個人照以及與部屬、友人的合照;再進去原為客房的展間,有著閻錫山的墨跡、著作及文物等的復刻展示,讓民眾了解閻錫山的思想;往回走到右側曾是他辦公空間,在這裡展示了整個故居建築的興建過程以及建築物相關紀錄,也有種能農場的實踐,參觀民眾可以透過影片了解閻錫山故居的昔日風貌。

「閻錫山故居」,見證了動盪時代的視野極佳,可俯視淡水河口與台北盆地。地址:陽明山永公路245巷34弄277號。從20日起開放參觀,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5:00時, 周一和及國定假日休館。洽詢電話02-27208889分機3640。網路查詢:https://goo.gl/tAaK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