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有澎湖有石滬,台灣苗栗縣沿海也有被登錄成為文化景觀的合歡石滬母乃石滬,兩座石滬都超過兩百年歷史!中華文化總會今(4)日推出《匠人魂》系列影片第六集《石滬的哀愁》,內容記錄苗栗縣後龍鎮,一群年均70歲的在地漁民老人,長年以傳統工法維護石滬、守護石滬,默默展現「在地人做在地事」的匠人精神,中華文化總會希望藉由影片,向這群老漁民石滬修復者致敬。 

石滬如遇颱風或強勁東北季風,常遭破壞,因此每日的巡補工作相當重要,避免石滬缺口越來越大。石滬的修復,石頭跟石頭之間,必須一塊一塊以45度角相互拱著,石頭才會牢靠,只要有一塊鬆脫,沒有搶修,就會引起骨牌效應,海水一來極有可能被沖毀。

事實上,苗栗縣後龍外埔海岸原本有22座完整的石滬,但由於近年石滬內捕獲的漁獲量不如以往,年輕人不再依此維生,年久失修,完整的石滬僅剩兩座,身兼石滬文化永續維護協會理事長的外埔里里長許素瑋,20幾年來帶領著一群年平均70歲的長者盡心盡力維護搶修,期盼延續石滬捕魚榮光,也讓年輕一輩有機會了解早年漁民與大海鬥智取勝的生活方式。

 「石滬」是座落在海邊,以磯石交錯砌築成ㄇ字型的石圍,主要原理是利用海水漲退潮的水位落差捕魚。漲潮時,海水漫過整個石滬,魚群、蝦群便隨著海浪游進石滬覓食;退潮時,魚群則困在石滬,漁民則前往捕撈。

 

中華文化總會2017年推出匠人魂系列影片,今(4)日發表第六集《石滬的哀愁》。   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身兼石滬文化永續維護協會理事長的外埔里里長許素瑋,20幾年來帶領著一群年平均70歲的長者盡心盡力維護搶修。   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石滬如遇颱風或強勁東北季風,常遭破壞,因此每日的巡補工作相當重要。   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合歡與母乃石滬都由捕撈漁民與熱心民眾自主維護,但因為十分耗費財力、人力與技術,維護工作出現瓶頸。   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後龍外埔海岸早期有22座完整石滬,如今剩下合歡石滬與母乃石滬。   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合歡及母乃兩座石滬也被苗栗縣登錄為文化景觀。   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