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外交需要發揮「軟實力」(soft power)和「巧實力」(smart power),也就是用正面的國際宣傳策略來凸顯個別國家的優勢。例如小國如台灣,民主與科技就是「軟實力」;韓國最成功的「軟實力」輸出,就是文化影視產業;以色列自詡為「新創國度」(Start-up Nation),新創發展就是它的「巧實力」;英國藉由2012年舉辦倫敦奧運,將綠色、節能與環保等要素注入運動賽事,同時形塑國家整體對於氣候變遷的關注,更是成功的「巧實力」典範。
但近來國際外交理論出現一個新名詞叫做「銳實力」(sharp power),它指涉的是運用像是利刃般的外交手段,來突破、滲透、甚至分化特定國家,進一步深化自我的國際影響力。此一負面「銳實力」的代表性國家就是中國和俄羅斯。
姑且不論俄羅斯近年來運用「銳實力」滲透、干預烏克蘭、東歐、乃至美國與法國總統大選的案例,幾項最近發生的國際事件更可以驗證中國「銳實力」所引發的國際反彈。
八月底,德國外長蓋布瑞爾在巴黎公開呼籲歐盟國家要團結,切勿被中國分化。他說,中國主張「一個中國原則」,但歐盟也有「一個歐盟政策」,他要求北京不要只想拉攏前蘇聯解體後、且經濟發展程度尚未健全的若干中東歐國家來裂解歐盟。十一月底,中國在東歐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辦第五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十六加一」會議,中國總理李克強出席,表示將提供該區域內國家協助以發展基礎建設。這當然是延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示的「一帶一路」戰略,企圖將觸角伸向歐洲。此舉自然加深歐盟主流派的戒心,從歐盟年中在北京舉辦「一帶一路」高峰會時,拒絕背書計劃,即可看出對中國的戒慎恐懼。
案例二是澳洲總理滕博爾最近宣布澳洲將禁止來自國外的政治獻金,以打擊和防止國外勢力介入國內政治。澳洲媒體近半年來接連指控中國「滲透」,以間諜操控在澳商人和留學生,並透過獻金影響澳洲的政治進程。滕博爾12月5日引用「與中國影響力有關令人不安的報告」,明文禁止外國政治獻金、要求代表他國企圖影響澳洲政治者必須登記,以及擴大間諜罪的定義。項莊舞劍,意在中國。滕博爾甚至氣到還用中文嗆中國說:「澳大利亞人站起來(了)!」
案例三是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幾天前在美國華府公開表示,美國「國防授權法案」有關美國與台灣軍艦互訪的條文違反中美建交基本精神,若美國軍艦抵達台灣,將啟動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來武力統一台灣。李克新還嗆聲:「當美國軍艦抵達高雄港之日,就是武力解放台灣之時。」李克新的發言固然有意對美施壓的考量,但他的層級未免過於自大且不適,更遑論他的叫囂反而引燃美國國會與智庫界的批判。幾天後,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參眾兩院整合過後的「2018年美國國防授權法案」,美國未來可望強化美台軍事交流,讓台灣維持足夠的自我防禦能力,並考慮重新建立美台海軍艦艇互訪的適宜性與可行性。
上述三案例反映出全球主要國家對於中國崛起的憂慮更為加深。過去在胡錦濤時代,中國還處於韜光養晦的低調期,對於外界的質疑不斷強調「中國是和平的崛起」。習近平上台後,對外高唱要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又提出「一帶一路」。十月底,習近平在十九大成功鞏固權力,反觀美國總統川普在國內施政不力,對外政策又屢屢出現與國際主流建制背道而馳的作為。中國乘虛而入,巧妙地形塑國際新領導的印象。
但中國的實際作法卻毫不避諱,反而更加大膽而直接。過去十多年來,中國挾其經濟實力在主要國家城市成立孔子學院,又投入資金影響智庫與意見領袖,在若干國家更是直接購買媒體,掌控輿論方向,操作有利中國形象的民意。對於中南半島、中亞、東歐、巴爾幹半島部份國家,中國提供的基礎建設與協助,更具有擴張其軍事和能源配置的國安考量。這也難怪會造成歐美民主國家的不安與抗議。
諸如李克新等人的發言,如果背後沒有上述的明確政策指示,反映出的更是中國官僚對其自我認知的心態,才會發生一介中國駐美公使就敢跟美國政府嗆聲如此違反常規的事件。
台灣對於中國「銳實力」的打壓感受最深。從北京掌控部份台灣媒體,到全面性滲透台灣社會,扶植「親中」勢力團體,再到社群媒體上的謠言運作,製造台灣社會分立與動亂,皆是中國慣用手法。但台灣民主漸趨成熟,北京過度操弄「銳實力」的結果,反而造成多數台灣民眾的反撲,才會有幾年前的太陽花運動以及「親中」政權的垮台。
當歐盟、澳洲、美國政府紛紛公開跳出來斥責中國的滲透之舉,台灣豈能坐而不視,繼續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