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著名的三峽祖師廟,迄今仍不具古蹟身份;但他的藝術價值早已被各方肯定。250年的三峽祖師廟,在第四次修建時,由前輩藝術家李梅樹號召,可謂集結了各路藝術菁英投入,費時 36年修築過程,還留有後殿一部分工程未完工;這也是老藝術家心中最大的遺憾。

1767年興建的三峽祖師廟,兩百多年來歷經四次擴建、重建記錄。1833年(清道光年間),北部大地震而部分損毀,信徒籌款將原廟修建,這是第一次的擴建。地方文史工作者指出,1895年日軍接收台灣後,三角湧居民組織「三角湧義民營」,抗日人數多達五、六千人,三峽因義軍反抗激烈,事後成為日人報復的目標,日軍攻入三峽,祖師廟與居民民居被焚毀,當時祖師神像因信徒事先遷移至三峽近郊蘇姓公厝(今溪南里)安置,沒有遭難。4年後,1899年,地方仕紳募資重修,直到1926年竣工。自此,重建的三峽祖師廟分為兩殿式、三川,以及中殿皆為單簷燕尾型式,三川兩側有過水廊及護龍。

二次大戰後,日本戰敗,日本殖民徵調海外作戰的三峽子弟陸續歸鄉,返鄉子弟目睹祖師廟已經殘破老舊,為了答謝清水祖師庇佑參戰民眾平安歸來,三峽祖師廟進行第4次修建。1947年,地方仕紳倡議重修祖師廟,由主任委員李梅樹展開重建祖師廟,這次修建奠定三峽祖師廟「東方藝術殿堂」美名,以及三峽祖師廟在台灣的藝術地位。前國美館館長黃才郎就曾表示: 李梅樹不顧一切褒貶全神投入這個廟宇重建工作,有如米開蘭基羅為羅馬西斯丁教堂所傾注的熱情與毅力。

文史工作者表示,李梅樹受西方美術訓練,藝術家自比文人,多不屑民間工匠系統;在他主導下,三峽祖師廟的修護從傳統廟宇被改造成藝術博物館的高度。李梅樹透過藝術界人脈廣徵第一流匠師、選用上等材料;將藝術家帶入廟宇修建,一流畫家、書法家投入繪製圖案,例如:畫家林玉山、郭雪湖、陳進、陳慧坤、傅狷夫、林之助、梁丹丰、孫雲生、李秋禾、王逸雲、陳丹誠、歐豪年、蘇峰男等都是台灣藝術界一時之選;書法家陳雲程、于右任、閻錫山、林柏壽都在祖師廟留下重要創作,廟方再將這些繪製草圖或書法轉為石刻。

文史工作者表示,李梅樹因為擔任台藝大(國立藝專)第一屆雕塑科主任,他把部分的雕塑交給了雕塑科師生創作,例如:前殿內壁銅浮雕,中殿八尊銅像(風、調、雨、順及張、黃、蘇、李四大護法),參與學生有黃源龍、方建明等人,後來都是知名的藝術家。

前殿施作大木作匠師也是著名的陳應彬高徒陳田,擅長精工裝飾吸引目光。石匠蔣銀牆及施添福,蔣銀牆是臺灣五○年代寺廟界公認的石雕頭手。施添福為鹿港師傅,也是台灣薪傳獎石雕得主。目前三川五門上共有十塊石窗欞,是出自蔣銀牆、施天福之手。
木雕(小木作) 黃龜理,也是薪傳獎、國家重要民族藝術藝師。剪粘匠師是石連池,他重視神韻,有「小孔明」之稱,三峽祖師廟在前輩巨匠努力下,光是前殿就耗時12年才完成,如今這些藝術巨匠都已過世,留下的經典作品是屬於民間的台灣美學。

三峽祖師廟裡,有李梅樹設計之花鳥柱。   圖:全民提報三峽祖師廟行動小組/提供

三峽祖師廟,木雕作品。   圖:全民提報三峽祖師廟行動小組/提供

三峽祖師廟,知名藝術家陳慧坤的石雕作品。   圖:全民提報三峽祖師廟行動小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