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民進黨內眼中不止是南霸天的高雄市長陳菊,在黨內除了輩分高、人望深外,更是南台灣溫暖的太陽,與戴振耀同是美麗島事件的受刑人,耀菊二人,除了長期的政治革命情感外,更情同手足,陳菊除了張羅戴振耀龐大的醫療費用外,也在陳菊力促下,作者陳增芝著手為戴振耀寫書,陳菊更為《鹽水大飯店—戴振耀的革命青春》親筆寫序文。
美麗島事件之前,我已經認識耀伯,耀伯是個純樸、富有正義感的人,後來他與我一起被逮捕,喪失了自由。但民主運動因為美麗島事件而獲得人民廣泛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欣慰。那個世代的年輕人,為什麼會像飛蛾撲火般,燃燒青春,反抗國民黨?美麗島事件為什麼會發生?為何能夠扭轉台灣的命運?耀伯的故事提供了答案。
歷史的腳步,並沒有停留在「二二八事件」的悲痛。郭雨新、郭國基、余登發、以及許多民主前輩,在台灣的各個角落,傳承台灣人追求公義的反抗精神。到了1970年代,「台灣政論」和「美麗島雜誌」開始進行反對運動的全國性串連。國民黨終於在1979年12月的那個夜晚出手。美麗島事件成為民主運動的分水嶺,過了這一關,已是兩岸猿聲啼不住,黨外運動浩浩湯湯地向前邁進。38年前的12月10日,那一夜,現場群眾超過十萬,有的專程前來,有的臨時參與;有的加入抗爭的隊伍,有的群聚四周關注,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美麗島世代的年輕人,究竟是如何認知當時台灣的處境?並以何種心情對抗鎮壓者的暴力?他們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社會公義與國家前途?
從耀伯的口述歷史中,可以看到他個人的心路歷程,以及同一世代青年的覺醒。熾熱的烈火青春,並沒有因為美麗島大逮捕而消沈,反而在全台各地,燎燒出熊熊的民主之火。耀伯歷經牢獄與刑求的苦難,淬煉出堅持人性尊嚴與社會公義的精彩人生。書中有一段:情治機關承諾,只要他停止參與反對運動,就可以替他代償老父在農會的巨額貸款。但他毫不猶豫地拒絕。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統治者的威脅利誘,對他絲毫不起作用。
書中也可看到,他追求自由民主與社會公義的熱情與行動。出獄之後,他繼續為弱勢打拚,在芭樂園成立農民教室,組織農民運動。並且一步一腳印,全台走透透,贏得一席最艱困的農民立委。在九年的立委任內,他堅持母語問政,即使備受媒體奚落、甚至封殺,也無怨無悔。他堅持為最弱勢的工農階級代言,爭取他們應有的平等權益,從未懈怠。
民進黨執政時期,他也擔任農委會副主委。官場的歷練,絲毫沒有改變過他素樸的性格,以及「為人民服務」的初衷。離開官場時,耀伯揮揮衣袖,返鄉務農,那份瀟灑與自在,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民進黨下台後,好友邱義仁被司法濫訴追殺,在台北備受羞辱,耀伯心中不忍,特別北上邀邱南下務農。他們兩人遠離俗世,在偏遠的內門溝坪躬耕,前後5年。因為我在高雄,公務閒暇時,偶爾會過去探視。他們住的簡單,吃的也是一般農家菜色,生活簡樸,卻也愜意。耀伯就是這樣,辛勤務農、生活簡單、做人謙恭。他是我見過的,少數長期投身民主運動,自始自終、維持一貫的人。
這本書的出版,距離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美麗島事件三十八週年、台灣解除戒嚴三十週年。如今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出生成長於自由、民主的台灣,恐怕很難想像威權時代的恐怖。然而,台灣的民主運動仍未盡全功。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台灣國家的地位還未能確保,民主化與本土化的火苗在進步與倒退之間搖晃。美麗島事件的口述歷史,仍然具有其重要意義。如何讓新的世代,認識前人的犧牲與苦難,以及台灣人反抗精神的典範,進而從歷史中學習,避免重蹈威權統治的覆轍,這是當前歷史教育的重要一環。
讀耀伯的口述歷史,年輕時代的回憶都到眼前。耀伯一生為台灣、為農民盡心盡力,包括極力推動的農保、農民年金等,影響農民深遠,作為農民的女兒,對於耀伯長年推動的政策,更是感受深刻。而今,看到多年來相伴的好戰友、好同志飽受病痛折磨,心中充滿不捨。
耀伯一生帶給人振奮高昂的精神與鼓舞,以及充滿活力、勇氣、愛的純真,會長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耀伯,加油!
本文為《鹽水大飯店:戴振耀的革命青春》新書序 作者陳增芝、玉山社授權轉載
《鹽水大飯店—戴振耀的革命青春》,這本書,寫著屬於耀伯在橋頭、在高雄、進而在台灣,切身見證並進而參與奮鬥的革命青春。 圖:翻攝自玉山社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