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廟」,是台灣普遍的民間文化信仰,在深山峻嶺,也可以見到祂們的身影。建築師劉憲宗、藍天登山隊和崇光社區大學共同合作下,首次進行淡蘭古道小土地公廟調查,透過測量、記錄、編號,淡蘭古道上的百年石頭打造土地公廟有了「身分證」,建築師劉憲宗表示,全台小土地公廟約有一千餘座,其中又以淡蘭古道250座最多。目前,淡蘭古道上,又以雙溪最多,光是雙溪泰平里就有33座,透過祂們的身影,可以了解先民開懇遷徙的足跡。
近一年半以來,這群團隊已經完成了158座土地公廟調查,其中雙溪82座最多,其次平溪17座、石碇12座、坪林11座、以及貢寮10座。他們先將雙溪47座土地公廟集結出版了《雙溪地區小土地公廟調查》,劉憲宗表示,將結合淡蘭古道與沿線小土地公廟的調查進行古道分級,就像日制以來登山客以「三角點」分級般,賦予古道新的意象,未來登山客走在淡蘭古道除了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外,並有豐富的土地公廟文化。
建築師劉憲宗(圖左)表示,在淡蘭古道中路主線上, 尋找到最標緻與經典的百年石造小土地公廟。圖:劉憲宗/提供
劉憲宗說,台灣的文化信仰中,最特別的就屬於散布在鄉野間的土地公廟,但經常被歸類為道教、佛教;其實,土地公廟代表著先民開發的文化脈絡,也代表著生活信仰,早期的山林鄉間,沒有醫生、沒有醫院,或者心靈最脆弱的時候,人們靠著護身符來保平安,獲得心靈的慰藉,漸漸地土地公成為一路庇護出外人的精神寄託。
六年前,劉憲宗在阿里山原住民部落旁的漢人聚落發現了一座石頭打造的土地公廟,自此引起了他對於土地公的研究興趣,一年半前,他和藍天登山隊長江啟祥、崇光社區大學展開了發掘淡蘭古道沿線的調查,根據他們的調查,淡蘭古道上大約有250座土地公,他們的類型有單立石、石頭、木塑和石器與陶器,不同類型的土地公展現了不同時間的特色,像石頭打造的百年土地公,通常年代越久會越小越粗糙,而石器陶器土地公,多半為日制時期或已進入國民政府時期。土地公們通常出現在田頭田尾、庄頭庄尾,或者步道的前、中、後段鞍部或轉折的地方。
淡蘭古道沿線250餘座土地公廟大調查,透過有系統的量測、編碼、拍照,為土地公廟建立身分證。圖:劉憲宗/提供
而土地公廟的外型也有很多種類,像是:「廟中廟」,也有「廟前廟」或者「廟上加蓋」;做田調要有好體力外,對山徑要熟,對鄉土文化要感興趣外,對閩南建築也要略知一二;因為山中土地公廟多半來自漢明清與日制時間的土地公廟。
在新出版的新北市雙溪地區小土地公廟一書中,每一座土地公廟編碼、測量、拍照建檔。目前,已經完成83座雙溪區石造小土地公廟的田調。劉憲宗表示,這些土地公廟有四成屬於交通可到達區域、四成五要走到古道裡面、古道的古道或者古道的叉路去搜尋,約有一成五必須進入人煙罕至,重山峻嶺間。四十年來,走過淡蘭古道兩千多次的藍天登山隊長江啟祥就是關鍵的引路人;他們人手一把柴刀,前頭隊員沿途披荊斬棘開路、後頭隊員帶著鋸子除草、修徑,沿途綁上布條。有時候,眼看前頭一公里不遠處,熟料路徑彎來彎去,繞了好幾個山頭,一走數小時,劉憲宗說:不要小看古道,在裡頭就像進了迷宮,大夥就曾在桃源古步道迷路,別以為白天會有太陽引路,在深山裡,根本見不到光。
也是淡蘭古道達人的江啟祥,提供了簡易找出路的方法,根據「電線桿號碼」,順著電線桿號碼走,越走越少號,方向就對了,再順著走,或順著電塔方向走,就可以走到大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