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機廠被指定為國定古蹟後,從七月首度開放導覽參觀,許多勞動藝術與工藝技術漸漸被挖掘出來。台北機場文史守護聯盟成員張岳梅表示,透過開放,大家漸漸了解台鐵老員工們的手藝與技術。像是在行政大樓前的鐵雕作品「薪火相傳」,區內員工利用現有材料打造的水龍頭和車棚架,甚至水池旁的小火車景觀,都揭示了廠內勞動者在工作餘瑕的生活。而日式建築物的特色,例如:老虎窗、空心磚等特色,也重新被看見。

台北機場裡,日制時期不易施作的拱形廊道。圖:陳香蘭/攝

台北機場文史守護聯盟成員林奎妙指出,像是火紅的「薪火相傳」,象徵著從1938年台北機廠啟用後,廠內也設置了「技工養成所」,有經驗的前輩把技術交給年輕一代的核心價值與倫理,在機廠裡,勞動者之間,彼此以學長、學弟稱呼;早期也有很多客家子弟,努力考進來修火車。

台北機廠非常獨特,在台北市脫離後工業的過程,當多數的工廠已遷離,仍守在這塊空間屹立不搖。在廠區裡,引起很多老人的追憶,一位社區老太太指著大門口說:「曾經在門口的大排水溝抓鯽魚;一位當過「鐵路兵」的老先生,看到巨大的機器與空間,指著說:「鑽床好大喔~」他開始津津有味的講起以前當拆船工人的故事,所有人都停下腳步,跟著老先生走回記憶裡。 

當年台北機廠勞工自製的防狊污水蓋,不論材料與工藝都非常精美耐久。圖:陳香蘭/攝

林奎妙表示,台北機廠是很棒的場地,整個空間看起來廣闊,卻是一個很有機的生產線,火車從各地駛進廠裡很有效率的維修後,再往下一站送,空間展現了他的生產流程。

當年台北機廠勞工自製的防狊污水蓋,不論材料與工藝都非常精美耐久。圖:陳香蘭/攝

在台北機廠裡,可以看到椰子樹幹還粗壯的排水管,透過鐵軌的動線,看到了火車的進與出的維修效率外,而斷了線的鐵軌,未來能不能夠再接回來、火車能否再被啟動,無關技術, 倒是古蹟能否活化、歷史現場能否重建的關鍵。

「薪火相傳」鐵雕地景,是勞工的勞動藝術表現,象徵有經驗的前輩把技術交給年輕一代的傳承倫理。   圖:陳香蘭/攝

台北機廠裡的排水管,比椰子樹幹還要粗壯。   圖:陳香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