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即將展開他的亞洲之行,其中11月8至10日是在中國進行國是訪問,這也是中共十九大結束,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登上權力頂峰後,第一位外國元首到訪,又是中國官方「大國外交」國際舞台上的主要交手國家總統,中國官方的待客之道和討論議題也格外受到矚目。

香港《明報》1日即刊出專訊,提到北京故宮早在十九大期間已經開始籌備川普的到訪,包括資料準備、安全檢查等,但故宮只是「邊角行程」,預料經貿和朝鮮議題仍是主打。

文中指出,中共中央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十九大上卸任,「入常」的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也將不再擔任中美經貿談判主將,而這也是王岐山曾經扮演的角色。王、汪二人被視為中共官場中個人風格較為明顯、與美國官員較為熟稔者,現時難以推斷誰會接替汪洋成為主管商務的副總理,但坊間不免議論,「熱門人選也再無同款」,於是有「曾經汪洋難為水,除卻岐山不是雲」的感嘆。

《明報》還提到,與此同時,主管外交的國務委員楊潔篪進入政治局,意味外交工作地位提升。早在十九大前,《大國外交》專題片與《巡視利劍》、《強軍》等先後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而此前從來未有一部同樣級數的外交專題片,已經預示了外交工作在「新時代」的地位非同以前。

此外,十九大報告中曾說「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但《明報》認為,實際上,中共或者中國究竟將在「復興」前夕作出什麼樣的貢獻、最終實現什麼樣的「復興」,是中共對自己提了一個未來幾十年要向世界回答的問題,而世界也在等着看這個答案。

《明報》指出,除汪洋和王岐山外,十九大還有一員中美經貿領域的大將:商務部條約法律司投資法律處處長蔣成華。他在談判前線戰鬥了15年,是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的主要負責人。

「為什麼一場未有結果的談判,其負責人也可以做到黨代表?」《明報》說,原來蔣成華是第一個將「負面清單」這一國際通行的外商投資管理辦法引入中國者。2013年,上海自貿區正是為落實「負面清單」建立的試驗田。

《明報》指出,今年6月,內地和香港簽署的《CEPA投資協議》和《CEPA經濟技術合作協議》,首將「負面清單」模式引入中港合作協議。未來隨着自貿區政策擴展到全國,勢將再掀起政府職能的一場大變革,這正是「開放倒逼改革」的生動例子,也值得給蔣成華一個黨代表的榮譽吧。

十九大後,王岐山卸下中紀委書記和政治局常委、委員職務,功成身退。圖為中紀委全體會議中,王岐山總結過去五年反貪污成果。   圖:翻攝自央視資料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