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台》製作推出一系列以轉型正義為主軸的節目--「開放歷史」;透過歷史學者、政治工作者、文史工作者等,以口述的方式,講述威權、恐怖時代的感人故事,紀錄台灣人為民主自由奮鬥的經驗與歷史。《新頭殼》取得央廣授權轉載,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過去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故事。

《央廣》開放歷史:雲端檔案 / 范雲

上集提到普選是個運動,有些學生只是在椰林大道上走一走,就被記兩大過、兩小過,留校察看。後來繼續爭取時也一樣,辦些小遊行就被記小過,所以才會有5月11日台大學生日。原先是借著舉辦園遊會來抗爭,後來則是紀念這個日子及繼續推動普選。今天就要來談普選這個充滿爭議的議題是如何落實。

先解釋一下「普選」,普選就是每個人都有一票來選他們的代表,因為當時學生代表聯合會(代聯會)的主席是間接選舉,而不是直接選舉,但間接選舉很難帶動一般學生關心公共事務。可是上集我也提到,當問到學校為何不能普選代聯會主席時,學校的回答是,台大那麼重要,如果台大的學生可以一人一票選他們的主席,台灣民眾就會要求一人一票選總統。這其實是對民主的一種壓制與恐懼。認為民眾如果可以一人一票選總統,那台灣是不是就要獨立了,而當時中華民國的總統是由國民大會的老國代選出來的。因為擔心人民想要自己選總統,所以連帶的台大學生也不能修改代聯會主席的選舉辦法,但其實學生已經將普選當成衝撞的主題了。一些有心的學生藉著不停衝撞,凸顯校園其實不民主。

校園民主其實扣連上大學自治,可以從兩部分來推,一個是如果認同民主的價值,學生的民主不就應該是由學生決定如何選出自己的代表嗎?一個則是從西方「大學自治」的傳統來推,也就是大學的目的是傳承、教育還包括研究,但如果校園沒有言論自由,就像當初哥白尼提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說法,就被抓去關,那大學還有辦法發明、科學還有辦法進展嗎?

不過,西方的大學過去確實是會受到國王或是教會的控制,就好像剛提到的哥白尼故事,西方除了政、教衝突之外,還有大學的衝突,而在衝突的過程中,學術界人士認為如果大學真要發展教育和學術,就要有自主性,也就是不管誰上台、宗教由誰領導,都不能把手伸入校園,至少不能控制言論自由。所以,大學後來傳到大陸或是台灣後,也有學習西方的傳統,可是言論自由這部分就一直沒有做到,這也是因為我們一直無法建立大學自主性。

大學自主性要如何建立,就是大學要學會如何自治。大學的主體是教授、學生和行政人員,所以大學的事務應該由這三群人建立一套遊戲規則來自我管理。如果認同這個理念,學生就該先學會自治,否則校方要聽學生的意見時,要由誰來表達。而且學生非常容易被控制,因為學生在校期間只有四年,而且身份上還是被教育的人,校方隨便找一些理念相同的學生做代表就可以加以控制。所以學生更應該做好自治,否則無法參與大學事務。

這個理念是一步步推進的,但是在80年代台灣民眾還無法相信,我們是可以民主的。因此,學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透過事件凸顯這個理念,普選就是其中一個重要議題。一開始學校說這只是一小群人要的,不是台大學生要的,所以這些學生就從街頭走到議會路線。議會是學生自治的雛型,也就是學生代表有個定期的會議─學生代表聯合會,代聯會選出一位主席。當時代聯會有兩次通過代聯會主席要直選,方式是修正代聯會主席選舉辦法。不過,第一次通過時有點爭議,因為當時比較不願意改變的國民黨學生代表出來表示,認為表決時人數不足且沒有清點人數,因此有正當性問題。後來學生代表又改選後,再一次以絕對的比數通過了直選,不過,學校還是不願意,在這個過程中,自由之愛就在中間發生了,也就是同時也有言論自由的問題。

我進大學時是十月,隔年五月我還是大一時,連我都出來選學生代表,因為發生自由之愛,連署、演講等活動都獲得許多學生支持,可是一定要有體制內的改革。之前推動的事情在議會裡,比數都不夠漂亮,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選學生代表,選出一位真正代表學生的代聯會主席,由那位主席來推動。因為在自由之愛時,代聯會主席常出來講不同意見,那時因為當時的主席是國民黨的代表,所以,應該由下而上,用選舉去選出一個真正的代聯會主席。所以連我這位小大一都參與了。當時我們推出來的是台大社會系大三升大四的陳志柔,他也順利高票當選。他競選的政見就是落實普選,因此當選後就跟校方談判,最後校方才同意代聯會主席的普選。當時規定要選代聯會主席的學生,成績必須平均八十分以上,且沒有被記過,所以陳志柔常開玩笑為什麼由他來選,第一是當時學生運動的許多要角都被校方記過了,像林佳龍等;第二是沒被記過的,又投入太多時間在社團事務上,成績平均要八十分也不太容易,而他剛好符合標準。

普選之後選上的第一屆學生會會長是羅文嘉,他當時就是陳志柔的學術部部長,任內辦了幾場精彩活動,包括把當時社會仍很禁忌的統獨議題帶到校園裡辯論,邀請謝長廷與趙少康辯論。當時除了台大學生之外,還有許多外面的人來聽,把舉辦場地台大體育館擠得人山人海,這是很難得由學生撐出來的民主空間所進行的理性辯論。所以改革派的學生就推他出來選會長,競選過程非常激烈,我那時是小小助選員,雙方在最關鍵的選舉前一天爆發衝突,因為改革派學生從印刷廠拿到一個證據,證明羅文嘉的對手,號稱無黨籍的代表,文宣的錢是由國民黨出的。可是對手說自己不是國民黨籍,國民黨也一再聲稱沒有介入校園事務,但羅文嘉的助選員還是決定要公布證據,但那時選舉時間已經結束,可是傳單還是繼續在發,有違法競選之虞,因此雙方都快打起來了,所以當時是有一些爭議。總之,羅文嘉最後仍選上了,成為台大第一屆普選的學生會會長。而有了新的學生會也應該有新的章程,所以他任內就推動擬定台大學生自治會規程,我就成為規程的起草人。

學生會的普選不僅代表校園的民主,也是學生自治精神的落實,並成為校園學生渴望認識台灣政治的一個代表,所以會把政治、社會的議題都帶到校園中讓學生討論。下一集將談到我如何成為學生會第二屆會長。

 

台大學生通過衝撞爭取普選。   圖:邱萬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