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還是會想念,那種拿到CD迫不及待撕開膠模,放入CD PLAYER的心情。

那時一張CD是從「看」的開始,首先閱讀專輯文案,從文字裡感受此次專輯風格的走向;接著再從詞曲製作名單裡細尋,有那些幕後音樂人參與;然後細細品味專輯的裝幀包裝,對照著歌詞,一首首歌慢慢聽下去。這是擁有一張CD的享受,但現在還堅持這樣感受的人似乎愈來愈少了。

前陣子用了許久的CD PLAYER壞了,臨時想買台替換使用,竟遍尋不到合適的機種,動輒皆是數萬元的高階款,鮮有價位低於萬元以下的,更令人難過的是,當到連鎖電器賣場,年輕的銷售員似乎對CD PLAYER十分陌生,一副沒聽過這類產品的樣子。買不到CD 播放器,代表著現在還聽CD的人少了許多,看到了張小燕忍痛出售經營多年的豐華唱片品牌,這項消息更是赤裸裸顯示了唱片工業的衰敗。

還記得以前有過所謂的五大唱片,環球、華納、新力、EMI、BMG這五間國際唱片公司曾叱吒唱片市場,甚至不惜砸重金網羅大牌歌手,造就了像「天后宮」這類顯赫的稱號,如今盛況不再,歷經一番併購淘汰後,僅剩下環球、華納和順應中國市場改名為索尼的新力Sony Music。唱片現只能謹慎地做,以前那種大手筆花企宣預算的時代已不再,國際唱片都難抵實體音樂市場衰退的浪潮,何況資本沒那麼雄厚的本土唱片。

豐華唱片的高峰無疑是在張惠妹時期,它除了經營本土藝人,也代理日本唱片,一向屬穩紮穩打型,不做太小眾的音樂,同時也缺乏大開大立之舉。這樣的公司在唱片市場穩定時,是不難生存的,只要維持一定的發片量,不做太大的宣傳投注,應會有穩定的收入。可是在這個主流市場急劇萎縮的年代,這樣一個守成規的唱片公司,經營顯得加倍困難。

看看其他的本土唱片公司,滾石近年投資電視劇「滾石愛情故事」,還在廣州設立Live House「中央車站」,成立全新的電音品牌Rokon;身為第一家文創產業上櫃公司的華研唱片,著力於全方位經紀,不但握有旗下歌手全經紀,更跨界簽下如馬來貘、掰掰啾啾寺圖文作家、甚至涉足運動經紀,與網球姊妹花詹詠然、詹皓晴合作。擁有「五月天」的相信音樂,其子公司必應創造初成立時,本只是服務旗下歌手樂團演唱會需求,但在演唱會市場蓬勃發展下,必應的產值已足以獨立出來,成為上市公司。

這些都在告訴我們,音樂市場早已不再只侷限於音樂,豐華唱片易主後,未來會轉型成為怎樣一間唱片公司,目前還有待觀察,但傳統唱片業早已不復存在,是不爭的事實。隨著人們聽音樂習慣的改變,購買實體CD的人潮已一去不復返,音樂工業的上、下游逐漸凋零,未來會不會有買不到CD的一天?

如同近年掀起一股黑膠唱片風潮,聆聽音樂恐將會走向低階與頂端兩極。多數年輕聽者習慣從串流裡取得音樂,手機是他們最主要的音樂受器,所以各式各樣的耳機與強化聽覺的手機是市場主流。實體CD則將走入經典化,如同黑膠唱片,它仍有不可取代性,只是需求愈來愈少,買CD不再是項常態性的音樂消費行為,人們將以收藏的心態購買CD,那麼有那些人的CD會被列入收藏的行列呢?對做音樂的人說,其實很簡單,唯有做好音樂才是一切的根本,才能滿足人們從音樂裡尋求情感共鳴的需求,也才能被放入那恐已沾上一層灰的CD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