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舊勢力宣稱的「60多位語文教育專家學者,徵詢國文學科中心500多位高中語文老師的意見,以及針對公眾召開公聽會,歷時兩年研修後提出版本。」其實就是2016年2月馬政府時代「課發會」通過的國文課綱草案。
其實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這份國文課綱草案。草案關於國語文教育分為「必修20學分」和「加深加廣選修4到8學分」。
必修課程中爭議最大的,就是「文言文之課數比例需符合3年平均45%-55%。」這草案一旦通過,反映在教學現場的會是什麼現象?文言文比例規定是45%-55%。實務上,書商編書時會投國文老師所好,極可能編到上限55%。加上當中規定的「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推薦選文20篇」,拿來和現行的101課綱做比較,20篇當中就只有一篇不一樣,其他照舊沿襲。但現在高中教育已經不是菁英教育,而是國民基本教育,如此換湯不換藥的課綱草案,新政府的「課審會」當然不願照單全收。
反觀「加深加廣選修」課程裡,則是規劃了廣泛多元又精彩的課程,包括:
第一,語文表達與傳播應用
1、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學生以口語、文字、多元媒體形式表達時,能運用各種技巧、格式適切表情達意、有效溝通協調,培養進而參與公共論述。
2、 課程內涵包括語文表達、傳播應用兩大面向,教導學生各類型表達的形式、技巧與倫理,介紹傳播行為、現象,並進行實作演練。
第二,各類文學選讀
1、 課程目標在藉由各類文學的閱讀,提升學生鑑賞與寫作能力,進而涵養情意、拓展視野。
2、 課程內涵包括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散文選讀、詩歌選讀、劇本選讀、原住民文學選讀、母語文學選讀等多元文類,由各校視發展目標自行規劃,發展學校特色。
第三、專題閱讀與研究
1、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及主動探索知識的態度,激發學生研究興趣,增進創造性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
2、 課程內涵包括經典探究、議題探討,以及旅遊文學、飲食文學、科普文學、地景文學等各主題文學探析,亦可擴及當代議題參與和思索等。
第四,國學常識
1、 課程目標在引導學生認識國學內涵,了解傳統學術的源流,體認中華文化的價值。
2、課程內涵包括文字演變及經、史、子、集之介紹。
這麼符合國民基本教育需求的內容,竟然被放在「加深加廣選修」,而依課綱草案規定學校只要開4到8個學分,學生更只要修習4個學分即可。
我們可以設想最後結果可能就是:必修依舊照「101課綱」上課,選修再開個「國學常識」等,這是多麼完美的換湯不換藥國語文教育改革!這麼做,老師們就可以繼續以不變應萬變,我們不禁要為十二年國教課綱精神能否落實感到惶惑。
以下是馬政府時代制定的十二年國教課綱時數分配表:
- 國文科必修20學分
- 英文科必修18學分
- 數學科必修16學分
- 社會科(歷史、地理、公民三科)必修18學分
- 自然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四科)必修12學分
- 藝術科(音樂、美術、藝術生活三科)必修10學分
坦白說,身為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第一線教師,同時也是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第一屆家長。我不禁要問:「國文科這隻大象都不願『翻轉』,12年國教課綱還想『翻轉』什麼?」「國文科這隻大象都不願『適性揚才』,12年國教課綱還想『適性揚才』什麼?」
很明顯的,馬政府時代的「課發會」通過的課綱草案「必修」和「加深加廣選修」規定。仔細研究之後,會發現多數「必修」和「加深加廣選修」的內容應該對調才是。因為對調後,不只較符合受國民教育學生的需求,也較符合大學端所需要的大學生作報告的能力。問題是,大學中文系能培育出這樣的師資嗎?現有的國文老師有幾個有能力教授這種課程?哇,糟糕!中文系老師會失業怎麼辦?高中國文老師會失業怎麼辦?因為我們教育對於學習科目的規劃,本來就不是「優先滿足孩子對應未來的需求」,而是「優先滿足現有教師不會失業」。
最後,我們要請教三個問題:
第一,現在大學各科系,希望高中語文教育,是培養上大學後作報告的能力。但國語文教育掌權者,卻將之視為篩選中文系錄取生之用。請問:大學中文系搞清楚了高中語文教育的定位嗎?
第二,在台灣,大家一天到晚高喊:「自由、民主、人權、法治」。但中國文化根本就欠缺甚至沒有這些觀念。請問,課綱草案所列出的這20篇選文,能有多少「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呢?中國文化欠缺「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土壤,就算讀100篇、1000篇,還是缺乏「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觀念。因為中國文化大染缸就是欠缺呀!
第三,其實,我也不要求我們的語文教育要最先進。但仔細想想,全世界有哪個國家,非日常用語佔了語文教育的一半時間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