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沸沸揚揚,台灣過去38年的戒嚴時期,發生過的冤獄審判、槍決、刑求等情事,文化部在解嚴30週年及二二八70週年的當下,透過《台灣監獄島: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特展》,將散落在市郊角落遺失的記錄,重構當年情治單位,如何透過空間配置安排,施展國家暴力手段,將白色恐怖的不義遺址,完整的標示出來。

《台灣監獄島: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特展》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主辦今(14)日正式開展。這個特展首次將臺灣過去38年的戒嚴時期歷史,所發生過有關冤獄審判、槍決、刑求等情事的不義遺址,完整的標示出來,這些遺址可能都藏身在市郊的角落,也可能就是你我每天經過而沒發現的熟悉空間,此外,透過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被處置的流程,來說明這些遺址之間的關係。

展覽中也試圖用當時統治者的角度,陳述當年國家是如何透過不同的情治部門單位,透過空間上的配置安排,來達成震懾人民的統治效果,實行國家暴力的手段。

展覽是根據「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相關史蹟點調查案」研究成果,整理出這些空間地點的歷史,標示出這些重要的人權地景,並透過反省歷史的過程,尋求歷史的轉型正義。

文化部次長丁曉菁、政治受難者代表蔡寬裕、蔡焜霖、張則周、張常美以及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主任王逸群等人共同出席開幕,《台灣監獄島:白色恐佈時期不義遺址特展》從7月14日起開展,於景美人權文化園區-仁愛樓美工工廠展出至12月19日止。

政治受難者張則周前輩致詞,分享受難經歷   圖: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提供

放上象徵臺灣空間解嚴的拼圖   圖: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