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障民眾居住生活安全,國民黨立委吳志揚今(9)天邀請行政部門與環保團體共同討論工業災害、毒化物外洩、能源汙染等災害發生後,政府與民眾該如何應變,環保團體認為,雖然環保署有公開污染資料,然實際情況所監測到的與民眾生活所感受到的有落差;另外,政府公開的資料對民眾而言比較生硬,如何轉譯成民眾能夠理解的呈現方式更為重要。

2014年高雄氣爆案死傷慘重歷歷在目,今年初桃園泰豐輪胎廠失火,大火伴隨濃煙幾近遮蔽整片天空,隨著開放資訊的潮流,政府已大幅公開資訊供民眾查詢,但民眾對於災害襲擊時仍時常應變不及。

吳志揚開場白時提到,社區知情權已經談了很久,但在台灣一直未被落實,當發生人為災害時,人民時常不清楚緊急應變計畫,每一個相關單位都應負責教育學校、機關、社區民眾,平時就做好防救災教育。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中心研究員趙家緯認為,在過去開放資料的風潮下,政府不斷公開許多資料,但將資料轉換成資訊的過程中,必須有銜接的配套與轉化,目前政府欠缺資料轉譯成民眾易理解的呈現方式。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曾虹文表示,環保署雖有公開汙染資料,但民眾無感,民眾想知道是,住家附近工廠排放的有毒物質、排放數量、對健康造成的風險等,比如說常聞到的臭味是什麼,但民眾時常無法得知。

地球基金會研究員李翰林說,民眾需要知道的是居家附近可能有什麼型態的災害、造成的危險性多大、平時如何預防、發生了要如何應變與趨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