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5)日是大專院校向教育部申請調整下學年度學雜費的截止日,學生團體赴教育部前搬演行動劇指出,多所大學傳出不續聘兼任教師後,將造成「生師比」增加,且教育部「生師比計算公式」在教師部分納入「教官」,學生部分卻不計入「外籍生」,有「灌水」嫌疑。

學生團體也從政府各「資訊公開平台」計算並公布數據,指出18所大學生師比超標,應依法調降學雜費。

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蘇子軒表示,希望「生師比」數字反映真實教學現場的教學品質,因此去年開始工會、學生團體希望調整「灌水的教師」與「縮水的學生」定義,「境外生」應納入在「學生」計算,「教官」應該排除在「教師」計算。

然而,教育部卻對學生團體訴求無改進,竟放任18所大學生師比超標,而無相應處置方式,也未依法調降學雜費。他也強調,教育部不應維持一貫調整學雜費政策,而應增加公共資源,台灣目前高教資源佔GDP0.7%,然而OECD國家平均為1.3%;只要增加0.6%的GDP也就是1000多億的教育經費,就可以調降所有學生的學費,甚至免學雜費。

境外生權益小組成員、陸生張郁表示,105學年度全台各大專院校有11萬6千餘名境外生,佔在學學生總數8.9%;較10年前增加三倍。然而,教育部一方面在誇耀「台灣留學環境友善」時統計境外生人數;一方面在「衡量教學環境」時卻又排除境外生不計,導致大幅低估生師比,縱容大學惡化教學環境。

世新勞權小組成員、馬來西亞境外生黃康偉也表示,他自己就不在生師比計算範圍,而從進入大學第一天,感受到老師忙碌;後來才發現這是生師比「灌水」的結果,境外生受教權益沒有被照顧,卻必須繳納更高的學費。

反教育商品化聯盟成員謝毅弘表示,2016年受僱員工薪資年增率是-0.77%,勞工薪資所得倒退,物價水準卻上升;而在高教部分,去年至少有3間大專院校生師比超過23,教育部卻未依《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第12條調降學雜費,是白白把一億元奉送給大專院校,縱容學校大量招收學生卻不聘足師資。此外他也指出,國際間英、法、美生師比都不到20,台灣近幾年平均卻約在26-30。

文化大學學生自治改革陣線陳邦安則指出,文化大學校內人數約26,000人,生師比23.7,兼任教師卻在這兩年大量刪減,造成學生通識課程選課困難,甚至出現「自主體育」課程,學生可以在閒暇時光「自行運動」,讓校方可以解聘體育兼任教師。

教育部專委譚以敬出面接下陳情書,但不斷強調各大專院校生師比「絕對沒有超標」,學生指出105學年度18間超標,但教育部掌握數字是21~22,沒有超過標準的23。她也指出,目前教育部在學雜費調降機制中,有「生師比」標準,教育部都「從嚴審核」且僅「微幅調整學雜費」,強調法令、標準怎麼訂,教育部就「依法行政」,「絕對沒有包庇各大學」,她也暗批學生的的計算數字「可能不那麼精準」。

謝毅弘則回批,教育部不公開各校生師比數據,且把資料弄得零碎,要知道生師比要去查詢數個不同資訊公開平台,讓外界難以知道真實數字。他指出,學生人數在「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專任教師人數在「大專院校校務資訊公開平台」,兼任教師人數則在「105學年度大專院校一覽表」。

譚以敬表示,今天下午五點截止收件,但目前還沒有任何大專院校送學雜費調整的申請進來。至於「境外生」是否納入生師比,她表示還在政策研議當中,並非「冷凍」而是「沒有定調」。至於兼任教師大量解僱部分,她強調「提升教育品質」是共同目標,目前都有在專案了解。

蘇子軒5日質疑,教育部「生師比計算公式」於教師部分納入「教官」,學生部分卻不計入「外籍生」,有「灌水」嫌疑。   圖:汪少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