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家聯盟舉辦第7屆「海內外臺灣國是會議」,這次會議分為2個主軸探討。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主委顧立雄針對「落實司法體系改革」演說,會後與法律學者與談。顧立雄認為,在民主進步的同時,司法體制並沒有同步民主化。

顧立雄指出,「司法的信賴跟宗教的信仰一樣,欠缺優良的司法傳統。」前總統李登輝開啟「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民主共和,促使台灣民主化,但由於台灣的司法欠缺優良傳統,在民主進步的同時,司法體制並沒有同步民主化。

顧立雄對此解釋,必須要進一步去看解嚴前後的司法環境。解嚴前的司法體系是跟國民黨的「黨化司法」有關係,過去法官裁判要實踐黨意,他舉例說「國民黨殺害反革命者,不可以判殺人罪。」但「司法黨意化」政策沒辦法成功,「司法黨化」轉變為「黨人化」,讓司法官成為黨員,黨員成為法官。台灣司法欠缺應該有的轉型正義,司法體制的轉型正義因為沒有充分進行人事清洗的工作,影響到社會的進步。

顧立雄認為,目前司法人員來源太過單一,因為過早進入體制,又受到憲法終身職保障,漸漸有師徒制度,大多數人也要求司法人員應該與社會保持距離,否則容易被體制馴化。顧立雄說,這幾個月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是有意義的,它可以把司法的問題呈現出來,雖然人事清洗的時間點已過去,但還是能透過體制性的改革,透過檢審分家、揚棄期別,讓法官的來源多元化,要讓人民參與審判,最後建立對司法的「問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