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意識抬頭,近年來燒香、燒金紙及放鞭炮等民俗行為受到諸多限制,中華民國禮儀用品職業工會全國總工會暨全國民間信仰產業發展委員會召集主辦的「物質民俗與產業:台灣當代民俗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昨(20)日與今(21)日在靜宜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從民俗文化思維的角度,探討日常生活當中,各種民俗物質的文化價值與意義。

主辦單位表示,民俗是文化生產,會隨著時代改變、與時俱進,但民俗文化的變革自有邏輯,往往需要時間累積,畢竟價值觀更迭絕非一朝一夕。近來空氣汙染監控品質提高,環境保護議題發展加速,民俗產業遂成為當代社會不得不面對的議題,究竟當代社會應當如何處理與面對這些既是文化傳統,又是現代社會創新的民俗文化呢?希望藉由這次研討會提供的平台,建立產官學三方互動,促成社會對民俗文化之認識與價值觀的重新建構,抑或探討創新發展之展望。

這次研討會在九天民俗技藝團以香舞表現香火意涵,以及齊天戰鼓磅礴的鑼鼓聲中揭幕,現場除了全台各地60多位學者共聚研討,並有300多位分屬產官學三方不同身分者與會出席。

研討會首先進行專題論壇,討論台灣民間信仰產業何去何從?另由日籍民俗學者中里亮平發表「民俗與社會—近代日本的限制與變遷」專題報告,在2天議程中,另有14篇相關的論文發表。

台中市立法委員顏寬恒的父親顏清標是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寬恒在會中表示,民間信仰產業是少數能表現文化意義的產業,涉及數百萬人生計,政府制訂政策時,必須要聆聽多方意見、謹慎思考,不可一意孤行。

禮儀用品總工會戴明喜理事長說,台灣民間信仰產業影響至少200萬人,不能隨意把民間信仰視為汙染,汙名化民間信仰。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謝國興表示,民間信仰產業並不會因為政府官員所制定的政策就此消滅,只是有可能會受到波折,除非人不需要信仰,否則不會消失;所有的信仰都需要儀式,只要有儀式就得用有形的物質,來表現無形信仰意義上的心靈,人與社會永遠都需要儀式,我們必須看到這些生活上的文化意義。

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彭瑞金主任指出示,信仰文化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政府不能一直抱持著固執立場,其實也必須要思考政策改變,關注生活文化與民俗意義的思維,否則會被人民遺棄。

立委顏寬恒說,政府制訂政策時,必須要聆聽多方意見。   圖: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提供

台灣當代民俗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連續兩天在靜宜大學舉行。   圖: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