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周年前夕,行政院長林全接受《財訊》專訪,針對企業主關心的問題,提出多項回應,他明確指出關於勞基法一例一休的爭議,「不會再修法」。至於蔡英文總統曾承諾企業界解決的「五缺」問題,他也表示會把不確定性降到最低。

「一例一休」實施以後,企業主不滿意、勞工似乎也不買單。林全在接受《財訊》專訪時指出,一例一休,或者說勞基法本來就不是完美政策,本來就是某種程度的調和跟取捨。對落後國家來說週休二日是奢侈的,但對先進國家是必要的,台灣介於黑白之間,大部分人有週休二日,少部分沒有,他們都是艱苦行業,中小企業很多,老闆和員工都艱苦。

林全表示,為了凸顯問題,很多人會講得很嚴重,但其實真正嚴重問題不在這裡。很多勞團當時反彈我們的一例一休不夠嚴,所以國民黨和時代力量提出更嚴,像是兩例等訴求,當時民進黨做了很多讓步,所以造成法規僵化和合理性受到批評林全強調,過去忽視勞工權益,政府對勞基法因此做這麼多規範、訂這麼嚴,但是實際執行一定發生很多問題,這不是一例一休問題,是勞基法的新仇舊恨。

以下林全接受《財訊》專訪的部分問答紀要。

Q:蔡總統曾承諾企業界解決「五缺」問題,一年來情況如何?為何企業界還有很多抱怨?

A:企業永遠擔心不景氣,永遠沒有安全感,企業主在市場永遠要保持警覺性,把不確定性放在心裡,所以我覺得企業把風險降到最低,這是企業成功必須要有的;但也不是認定所有事情都這麼負面,只是說這些警訊,政府要注意到。

拿電力來看,我們在做能源政策轉型時,不確定性更多,所以業界會關心缺電問題是必然的;我們也有空汙問題要解決、核電停下來怎麼轉型、綠電怎麼起來,能否完全取代核電⋯等不確定性,要怎麼保持電力穩定?我們政策很清楚,台電現在也知道2025年核能會凍結,而且不會有任何延後,台電就必須重新規畫調整,這兩三年、特別在今年,是電力的關鍵年,度過之後,後面缺電問題的風險就不大了。

像是水、電、土地、勞工、環評這些都是必須解決的問題,要把不確定性降到最低,事實上我們每一項都有策略跟作法。例如,很多工業區擺在那邊沒有開發,是因為要等著它漲價;以後政府開發工業區土地都只租不賣,就沒有什麼等著漲價的問題了,一直空置的廠房,我就把租賃權收回來。

Q:台灣投資不振已經非常久了,你要用什麼方式讓企業願在台灣投資?

A:以大家最關心的環評來說,環評最大問題是不確定性。例如中科搞那麼久、台塑六輕投資案,六年後退回……我們必須思考環評為什麼要搞這麼久?有沒有辦法把環評時間縮短?不然企業不敢來,來了,六年後你卻把它退回。環評搞這麼久的原因是歷史因素,九○年代之後我們交給環保署來決定,它評估後其他部會才能做,這是世界上很少有的,你也可以說矯枉過正,但是過去環保紀錄不好,才會需要建立這些制度,我希望環保署把整體爭議減到最少,怎樣讓環保團體也能理解接受。

外資怕的不是嚴,再嚴也不怕,而是早點告訴我到底行不行。其實五二○之後,任何一個案子審議不會超過三次,現在已審了三十多個案子,我的印象是通過三十一個,四個退回;至少我們做到一件事,很快告訴你行不行。

Q:亞泥這樣的問題怎麼解決?

A:太魯閣亞泥礦權收回問題,出在過去我們對礦權很多規定不是很合理,給一個礦權,應該是在一定時限內允許它開採多少礦,採不到再展延;但現在開採量那部分是空白的。所以環評應該要有執行時效。

環保團體有意見的另一個原因是,礦權開採永遠沒完沒了,不止內銷還外銷,因為採礦牽扯到環境汙染問題,內銷根據國防需要也就罷了,但是牽涉到外銷,就是一連串糾結複雜的問題。

尤其每個環評委員有不同價值觀,事情永遠討論不完,所以要減少爭議,要有上位政策,叫做「政策環評」,先把大政策定出來。一開始業者都很害怕,一個環評搞死了,還要再來一個政策環評;不是這樣,我們開採原則就是訂出例如內銷大於外銷、外銷比率不能超過多少,業者有大方向,可做幾項guideline(方針), 在這個大的政策環評下,談個案就不會曠日費時,也可以減少環保團體很多憂慮;像我們現在空氣汙染有總量管制,排除很多爭議。

Q:你會考慮修改《勞基法》嗎?

A:不可能再修一次。我們當初花了半年才過這個,還要再開一次戰嗎?我覺得那是執法上的問題,有些法其實是有彈性的,就像我們用變形工時來解決是有彈性的,只是過去太僵化了,不是修不修法問題,任何動作都是龐大的社會成本。在我來看,加班費增加應該可受社會公評,即使對不起那10%想加班的勞工,但是大方向應該這樣做,社會是進步的。

(本文經《財訊》雙週刊同意轉載,更多專訪內容及黨產相關報導,請見財訊528期,5月4日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