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做模具可以獨資嗎?」

「機械廠去東南亞布局該注意什麼?」

「到緬甸開公司,容易跟銀行貸款嗎?」

「最近,大概每兩場論壇就有一場是談『新南向』。」一位傳產業者說,「每一場都想去聽,因為,商機真的很大,南向,不去不行了。」

去年九月,行政院正式提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迅速引起業界共鳴。現在的中國,正在調整經濟結構,人力成本快速提高;新南向的目標區東協、印度等,則提供了潛力無窮的內需商機與廉價勞力。

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統計,2013年,全球直接投資東協的金額就接近1300億美元,超過投資中國的1240億美元,近年來則幾乎不相上下。

全球資金前仆後繼,原因無非看上東協潛力。第一個亮點在於「人口紅利」,東協總人口合計達6億3千5百萬人,若視為單一經濟體,僅次於中國和印度,且東協國家人口中位數普遍比歐美國家年輕10到20歲,更比台灣40.2歲年輕許多,潛在消費能量驚人。

此外,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未來5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台灣是2.2%,東協10國則高出台灣0.4到6個百分點不等。至2020年,東協10國GDP(國內生產毛額)將達3兆6千億美元,若將其視為單一經濟體,則是僅次於美國、歐盟、中國和日本的全球第5大。

人口紅利加上經濟成長的結果,「東協,是新的世界市場!」,但對企業來說,要從台灣往南走,眼前仍有太多問題需要釐清。

「人,是打開任督二脈的關鍵!」前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這麼說。企業往南走,必須找到能夠對接台灣觀念與在地文化的人才。

104學年度,新南向國家來台的僑外生人數近2萬9千人,政府計畫透過加碼獎學金名額的方式,目標每年成長20%,108學年度將翻倍到5萬8千人,這些資源,都是台灣企業可以挖寶的人才庫。

「台灣想要代工轉品牌,東協加印度是最佳市場,但要在陌生的市場練兵,一定要有熟悉當地消費習慣、語言的人才。東協、印度在台灣的學生,是很好的起點。」全品會理事長陳春山說。

除了人才之外,錢,則是要成功南向淘金的第二塊黃金路標。

上海商銀總經理邱怡仁觀察,因為東南亞國家高GDP、高通膨,因此在當地融資成本相對貴,「若能從本國銀行支應資金缺口,funding cost(資金成本)就便宜很多。」

舉例來說,像是海外信保基金、中國輸出入銀行等單位,有提供優惠利率等相關貸款、保證機制,透過台灣銀行融資、海外信保基金擔保、南向國家運用,正是讓不少中小企業茁壯的成功方程式。

第三塊黃金路標,則是商業模式。一般而言,又可分為企業「自己闖江湖」,或「靠別人帶路」兩大類,前者指到新南向國家設公司或子公司等據點,後者則是透過貿易或代理等方式淘金。

想自己去淘金的中小企業因不熟悉市場,往往難度較高,專家建議不要單打獨鬥,可先透過貿易、海外加盟或代理試身手,找當地大咖合作,才有機會事半功倍。

達運光電,去年便透過子公司在越南進軍居家安全防護系統,儘管獨資,但其卻選擇和當地知名電信公司Gtel合作。「當地電信商不熟這產業、技術不純熟,又想導入加值新產品,我們則想藉助對方在當地的通路、人力、市場熟悉度。」雙方透過月租費拆帳分潤,做到互利共生,達運光電專案經理賴佑承透露。

最後,要成功淘金的第四塊黃金路標,則是:心。意思是政府要以真心、同理心推動合作,企業也要用心去認識、了解各國文化。

中租馬來西亞總經理唐來旺觀察,以泰國為界,東南亞可大致分為南東協、北東協,前者包括印尼、馬來西亞多信奉回教,食品要清真認證、不能跟豬有關係;後者多以佛教國家為主,但有的教徒不吃牛,必須尊重當地的文化。

「新南向政策要能夠落實、生根並且壯大,最關鍵的是『人與人的連結』,」小英總統在論壇中這麼說。的確,從人才養成、與當地業者合作,到理解不同國度的文化底蘊,對過往習慣西進的台灣企業來說,都是新的課題。小英總統抓到了重點,接下來,就看業者怎麼打通這條商機滿滿的企業新活路了。

(圖: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本文經《今周刊》同意轉載,更多詳細內容請參見最新一期、第1053期《今周刊》。)

最新一期《今周刊》的封面故事「新南向黃金攻略」。   圖:今周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