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歲末年終的凱達格蘭大道可熱鬧了。10月29日剛舉行第14屆台灣同志遊行,與往年一樣,相對於其他政治或勞運、反核等遊行,從主流媒體的報導看來,多了些嘉年華會的氣氛。然而11月17日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召委尤美女,將《民法》第972條修正案,將「婚約,應由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的「男女」改為「雙方」,情勢出現變化了。
讓同志婚姻合法化,其實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就已在推動;蔡英文高票當選後,更沒有迴避或拖延的空間了。就跟小老婆與私生子要認祖歸宗一樣,社會潛規則是默許男人可以養在外面,但要接回小的,甚至親娘也要一起進來,把問題公開浮上檯面,贊成與反對的勢力消長就難說了。民進黨內大多數區域立委(尤其選區還都出自中南部),對沒民意壓力的不分區立委將此排入了修正案後,自己就神隱,究竟支持或反對?難說。
另一方面12月3日下午,凱道也出現了規模更大的「婚姻家庭,全民決定;子女教育,父母決定」陳情活動。當社會上原本潛藏的反同婚團體公開且串連後,今後雙方各自呼朋引伴上凱道,也許就不會再是嘉年華,而是劍拔弩張的對峙了。不過從歷史來看,拱同與反同這種你來我往,互有消長的對峙,上一世紀也就開始了。
燒炭尋短 遺書兩人共寫
1994年7月25日(暑假期間)中午12時,宜蘭縣蘇澳火車站前的金都旅社,一位游姓服務員在打掃302房時,發現浴室房門深鎖且傳出惡臭,她驚覺不妙,隨即向管區蘇澳派出所報案,警方打開門就發現兩具倒臥相疊的年輕女屍,查證後赫然發現,竟是北一女三年良班(數理資優班)的石濟雅(17歲,台北市人)與林青慧(18歲,台北縣新莊市人)。
宜蘭地檢署檢察官廖允松與法醫董錫榮相驗時,只見石濟雅倒臥林青慧身上,沒有外傷與服毒跡象,衣著也都完整,並未發現他殺嫌疑;加上浴室門窗被封死,平台上還留有一堆煤炭,研判二人是在23日晚間燒炭尋短。雖然死者家屬認為二人沒有自殺的理由,但現場留有二人一起寫的遺書:
「親愛的家人:
當你們讀到這封信時,請不要為我們難過,這是經過長時間考慮之後的抉擇。我們拋棄了所擁有的一切的原因很難解釋,以下不精確的言詞,希望你們能稍微了解。當人是很辛苦的,使我們覺得困難的,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挫折或壓力,而是在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每日在生活上,都覺得不容易,而經常陷入無法自拔的自暴自棄的境地。我們的生命是這麼地微不足道,在世界上消失應該不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是在平靜而安詳的心情下,完成了最後一件事。(以上為林青慧筆跡)
「帳單、我的所有東西請送給別人或燒掉,教室裡的糖果還給秀薇,《先知》還麗芬。(以上為石濟雅的筆跡)
「房間裡頭,除了籃球好好擺著,書桌(有擺電腦的桌子)的大抽屜,右邊第二個抽屜和有門的櫃子第一節裡面的信和日記,請全幫我燒掉外,其他的東西都留給弟弟,希望弟弟好好學習,誠心誠意地感覺個中三昧,如果人死了以後還有軀殼以外的東西,我會常常記起你們和祝福你們,盡我所能的。」(以上為林青慧筆跡)
滅門血案 扯出同志疑雲
根據警方調查,石濟雅畢業於和平國中,個性文靜,喜歡音樂,是學校樂團指揮,每學期總平均都在九十分以上,學校有意培養她參加國際奧林匹亞數學大賽。林青慧則畢業於新莊國中,個性活潑,喜歡打籃球,高一時是籃球明星代表隊選手,熱中化學科實驗,每學期學科總平均也都在八十分以上。兩人平常感情就特別好,除了在校念書,周末假日還由學校安排,分別到台大數學系與師大化學系接受教授的個別教導。
兩位明星女中的學生一起自殺,遺書中還提到什麼「在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於是媒體開始帶領讀者一起辦案了。不過說真的,時空不用拉到22年前這麼遠,也不用什麼媒體來「帶風向」;就算在今天沒有見報,消息只是在爆料公社或PPT首發,請問鄉民見到後,第一個想到會是哪三個字?但是很抱歉,這三個字從戒嚴時代就是主流媒體的禁忌(尤其報導重大案件)。
時空再拉遠一點到42年前,1974年4月27日清晨,北投翠嶺路發生查家5口滅門血案。有報導指出不只是死者之一嚴×梅下體驗出O型精液,連另一死者查名杰身上也驗出了A型精液。原本警方偵辦了一星期沒有結果,新聞熱度早已冷卻了,不料查名杰的同志身分一被曝光,在報上立刻「死案新生」,競爭激烈的兩大民營日報《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當然見獵心喜。
但那時代還有警總、新聞局與各類特務單位,所以報導的篇幅雖大,用字遣詞還不能直接點破這三個字,只敢形容查、彭二人是「重要的朋友」、「他們不是泛泛之交」、「知交」、「私交甚篤」、「交往密切」、「十分要好」、「密友」、「常常留宿等」;至於凌晨一時之前他們在做什麼?兩報也只敢用「聊」了很久與一同「消遣」來影射。就像那年代的國片,不是男主角去關了燈,就是一朵花被雨打殘了。
只有黨外的《自立晚報》最帶種,反正死豬不怕開水燙,也不差這條罪名被查禁了,直接就點出這三個字,果然銷路大增,官方竟然也裝著沒看到,讓《自立晚報》的爆料是越爆越火辣。各報記者都將原本是革命同志涉及的滅門案,轉向為一定是這種「同志」做出來的之後,不但符合官方的「辦案方向」,也讓這三個字得以公開見諸媒體。
媒體混戰 關鍵3字見了報
20年後兩位北一女資優生相約自殺,7月26日消息見報第一天,《聯合報》記者郭錦萍採訪政大心理所教授陳皎眉,陳教授說︰「過去的研究發現,青少年的自殺行為確有互相模仿的作用,但兩個人會為相同壓力一起自殺的個案,不曾發現過,會一起自殺的大多是因兩人的關係發生解不開的問題而起。」
一開始《聯合報》不但不敢自己說這三個字,即使透過女記者採訪女學者,拐彎抹角了大半天,還是沒直接說出這三個字。因中時與聯合的長期心結,當天下午出刊的《中時晚報》記者石文南訪問北一女校長,「丁亞雯今天鄭重否認,所謂的兩人關係的傳聞,她強調,絕對沒有可能。因為班上同學及輔導室內並沒有相關的說法及訪談紀錄。」
《中時晚報》另一記者陳香蘭則引述師大附中輔導室主任黃福的話︰「勸社會大眾不要做任何的判斷,因為任何涉及感情的判斷,事關小孩子的名節。」
27日《中國時報》記者陳榮裕的報導︰「至於有人揣測兩名女學生可能因彼此的感情關係而有此舉動……校方希望外界勿臆測而造成死者家人及其他人的無謂困擾。學校人員指出,當以此事向該班學生詢問有無跡象時,同學們多笑了,認為不可能。」
《聯合報》與《中國時報》高手過招,互相透過學者、校長、輔導主任與不具名的北一女人員轉述其他同學說法。但有共同默契,就是雙方都不先不說出這三個字,誰先說誰就輸了。
可是《聯合報》雖用記者轉述學者說法,仍讓死者家屬非常不滿,北一女校方也出面「駁斥」,顯然已落居下風。只好在8月3日的民意論壇.刊出北一女三年良班的投書,〈青慧濟雅同學的心聲,她們不是OOO〉其中有一段這樣說的︰
「十七歲之死,已經夠令人傷心了!為什麼外界還要以妄加臆測,來加重我們的負擔?對青慧和濟雅而言,我們是朝夕相處的朋友。而我們這些每天每天看著她們的人,雖只能模糊的了解她們自殺的理由。不過,我們可以斬釘截鐵的告訴所有的人:她們不是OOO!高中時期,有特別好的朋友本來就是正常的!那麼,為什麼還要懷疑、揣測?!你們,知道什麼!?憑什麼下斷言來推測她們做此選擇的原因。」
兩大報為此新聞混戰了一星期,這個從戒嚴時代開始,主流媒體就諱莫如深的3個字,終於藉著民意論壇內青慧和濟雅的諸多同學共同投書而出現。雖然斬釘截鐵的告訴所有的人:「她們不是OOO!」今天看來也許不具政治正確性;但OOO這三個字的見報,在台灣新聞史來說,已經跨出重大的一步。
作者:管仁健(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