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長考後,20日終於宣布第4度參選總理,同時承諾,如果勝選將做滿4年。德國預計在明年9月舉行大選,梅克爾的參選等於宣告選戰正式起跑,民調顯示多數德國人支持她續任。

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中央黨部召開的記者會上,梅克爾身穿紅色上衣,音調沈穩,對參選顯然已有定見:「在位11年後,做出要第4次參選的決定,這對國家、對黨、以及對我個人而言都不是件小事。」

梅克爾坦承,她為了是否參選考慮了很久,但自認有資格繼續領導德國:「我能給這個國家新東西」、「我夠好奇而且堅強」、「在這個不安的年代,貢獻我的經驗和天賦。」

現年62歲的梅克爾原本是東德的物理學家,在柏林圍牆倒塌後從政,在保守的基民盟內一路往上爬,2000年出任黨魁,2005年獲選為德國史上第一位女總理。

梅克爾任內,德國的失業人口少了一半,政府實現收支平衡,繁榮的經濟在歐洲一支獨秀;此外,她也成功領導歐洲應對歐債危機,並對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實施禁運,在國際舞台上展現過人的危機處理能力。

然而,梅克爾人道收容難民的政策,卻在國內造成兩極評價,民眾憂心難民將增加恐怖攻擊的風險,造成她的支持度大幅下滑,直到最近難民數量減少和收容機制上軌道才又回升。

最新民調顯示,55%的德國人支持梅克爾續任,不過,反對也高達39%;如她所言,難民問題造成「社會嚴重的對立」,她所領導的基民盟在上次大選獲得4成的支持率,目前僅剩下3成,就算明年選後成為國會第一大黨,能否找到聯合執政的夥伴還是未知數。

這也是為何梅克爾在記者會上強調,這次選舉將是德國統一以來「最艱難的選戰」,她並列舉德國與歐盟當前面臨的種種挑戰:歐元危機、難民問題、即將脫離的英國、以及美國大選後「仍待重新調整的世界局勢」。

行事作風備受爭議的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封她為「自由西方最後的捍衛者」,對此梅克爾認為這些讚美對她反而造成負擔,「我當然感到光榮,但也覺得荒謬和可笑,」她說:「成功唯有靠合作,不可能光靠一個人就能扭轉局勢,更不要說是德國的總理。」

不過,梅克爾在描述自己施政的價值座標時,卻又重申她在川普當選後提出的合作條件,藉機向川普喊話:「民主、自由、對法律以及人性尊嚴的尊重,不論對方的出身、膚色、信仰、性別、性傾向、或政治立場,這些價值引導著我。」

目前離德國大選的投票日還有10個月,黨內聲望無人可及的梅克爾,可望在12月初的黨代表大會獲得提名,德國輿論對她的參選紛紛表示肯定。

《南德日報》評論說,在這個未來充滿問號的時代,梅克爾具有政治家的高度,她代表的是執政經驗和知識、認真、和穩重,在歐洲和美國搖搖欲墜的此刻,她的參選是出自責任感。

《世界報》也說,全球民粹主義抬頭,最遲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梅克爾就非參選不可,她站出來是為了捍衛西方民主的價值,保住自由貿易的國際秩序。

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顯然也將捍衛民主的重任交棒給梅克爾。

他上週在德國進行告別訪問時,刻意稱讚梅克爾可靠、誠實、分析能力強,即使意見不同也能進行建設性的討論,在維護自由和民主的國際秩序時扮演關鍵角色,「假如我是德國人的話就會選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