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南郡:「『古道』不只是你走進山裡的一條路,而且也是一條走進台灣歷史的一個線索。你可以藉著走古道,走進台灣的歷史。」

我是看《台灣踏查日記》才認識楊南郡這個名字。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走遍台灣,他的日記,由楊南郡翻譯。這翻譯工作不是單純日文翻中文而已,還要考究許多文獻。更特別的是,翻譯者不是只有紙筆、文獻上工作,如同伊能嘉矩、鹿野忠雄之輩,他也是全台走透透的人,而且走的是近代台灣沒人走過的路。

《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是今年6月出版的書,也是楊南郡生前最後1本著作。楊南郡與林務局的合作,始於30年前的合歡古道調查計畫,這也是楊南郡與徐如林夫妻正式踏入山岳古道踏查的起點。中間出過《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合歡越嶺道這本書,集30年之大成。這條古道,始於南投埔里,東至花蓮太魯閣,是日治時代,海拔最高,舉世聞名的官道。

它的出現,與日治時代3大理蕃事件中的「太魯閣戰爭」相關。時任台灣第5任總督的佐久間左馬太,深知台灣山林裡的寶藏,特別是樟腦,當年是無煙火藥與電影底片材質的主要材料。訂定武力鎮壓的理蕃政策,特別是太魯閣峽谷天險內的部落,佐久間總督更是高齡親征。書中楊南郡以詳細的考據與訪談,加上徐如林流暢的文筆,好像有個口才很好的說書人,用第一人稱在講述「太魯閣戰爭」的起因與過程細節,人名、地理、時間、事件都非常清楚,很像在看一部史詩電影。更可貴的是,書從太魯閣的地質科學開始寫起,為什麼會有壁立千仞的自然景觀,地殼怎麼變動,因為這樣孕育出來的特色植物、動物有哪些,像是台灣水鹿、台灣朱雀。

日軍以優勢火力贏得戰爭,太魯閣族人死傷慘重。為了監控治理,日本人開始修築合歡越嶺道的路況,以方便控制山區,許多太魯閣青壯年被迫投入開山鑿路的工程。後來為了始政40週年的擴大慶典,日本政府更大力投入資源將官道與警備步道,建設成可以健行登山的觀光步道,希望吸引全世界遊客前來。至今,雖然古道許多路段已經開閉成柏油公路,但是像合歡越嶺道中的錐麓斷崖,仍是全世界登山客來台必遊的景點。

書末,楊南郡寫一篇〈一生一定要走一次的路〉,文中提到:「合歡越嶺道起自南投埔里,經霧社、三角峰、櫻峰、合歡鞍部,翻越中央山脈,進入立霧溪流域關原、托博闊、卡拉寶、古白楊、塔比多(天祥)、巴達岡等部落,沿途留下許多史蹟。後因為中橫公路及台14甲省道的開鑿,合歡越嶺道很多路段已成為車道,幸虧保留下來的部分,還是非常精彩。其中,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橫越壁立千仞的錐麓斷崖,開鑿於大理石峭壁的路段,以施工的艱鉅和懾人心魄的景觀,符合了世界遺產最重要的條件:地球與人類所遺留下來偉大的大自然與文化文明的見證,更成為全球背包客票選來台必遊點的第1名。

在自然景觀上,合歡越嶺道沿途涵蓋中央山脈以西,濁水溪與大肚溪源流區域,其中合歡越嶺道通過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擁有山巒並列起伏的壯闊、春夏高山花園的繽紛、秋天晴空萬里的星夜,冬季白雪覆蓋的驚喜,是台灣最容易親近的高海拔生態環境,也是難得的亞熱帶高山景觀。」最後一篇文章,以現在的地理名稱位置,再次索引整理合歡越嶺道沿途的景點。讓此書兼具文獻性與旅遊實用性。

書寫的時間與空間依著當年戰事的推移,以前採訪踏查者實地走訪的所見所聞,融合戰爭史、原住民研究、台灣山林資源研究、生物與生態研究,楊南郡夫婦,儼然是現代的史溫侯(Robert Swinhoe)或鹿野忠雄(Kano Tadao),或者更應該說,楊南郡已經超越上述,自成一格。現實意義上,他用身體發掘出台灣許多被遺忘或湮沒的古道;抽象意義上,他從古道,拉出線索,走出一條建構台灣歷史的路線。台灣有四分之三的面積是山林,當我們還在為四分之一不到面積的事務在吵鬧紛擾時,楊南郡已經用了將近40年歲月,安靜的走向那四分之三,梳理台灣土地上,人類、歷史、地理、生物、文學等跨領域層面的真實故事。

從2014開始,楊南郡被癌病所苦。但仍完成這本著作,2016年8月27日早晨,妻子徐如林發出通知:「8月27日天氣晴朗,楊南郡老師就像他往常登山的習慣,早上4:30就把握清晨的清朗時光,出發了。穿著他最喜歡的登山服,帶著帥氣的領巾,這些都是他生前確認清楚他要穿的。」楊南郡辭世。但他似乎有所準備。可能用另外一種形式去巡台灣的山林。劉克襄前些時日去探病時,請教楊南郡,有沒有什麼建議要給登山界的後進,楊南郡手寫建言,此手稿也成了最後給台灣朋友的遺言:

「爬山多年,對台灣的山、台灣島有一種深刻的感懷。山爬得越多,越發感知對台灣的地理、歷史、文化知道得這麼淺薄!50年登山過程中,早就轉舵由地理的全面了解,進而發生在台灣素有山高谷深、歷史縱深也夠深的台灣,抱著越發需要探望、探勘的必要。台灣山岳溪谷生態之美被忽略太久,文化之美,我們山岳朋友應該有深入調查,推介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作者:謝一麟

(編按:此篇為新頭殼網站跟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所推出的書評)  

《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內頁。   圖:謝一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