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菲律賓在中菲南海仲裁案中,直指太平島沒淡水,讓立委、漁民輪番登島,證實太平島「有水」,對此,曾遭前總統馬英九指控因投書媒體,而影響太平島判決的台大國際法教授姜皇池29日表示,判決書內寫到,太平島在「自然狀態」下是有水的,但因為島上過度開發,影響土壤吸收雨水能力,導致淡水產量不穩定。

前總統馬英九在座談會中,直指台大國際法教授姜皇池的報紙投書言論影響南海仲裁案對太平島的判決結果,也讓姜皇池頓時成為藍營民代與名嘴的眾矢之的。姜皇池在29日出席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座談會時,反駁馬英九的說法「太抬舉他」,「法庭不會愚蠢到一個人在報紙上寫東西,就說是證據。」

姜皇池強調,菲律賓之所以指控太平島「沒水也沒土」,並不是因為他在報紙上的投書,除了引用1994年黃增泉教授的研究論文內,導言中一句「島上的水太鹹」之外,馬前總統在太平島上的言論和行動,也被菲國拿來做文章。

姜皇池說,比方前總統馬英九去了一趟太平島,被媒體捕捉到島上設有很多海水淡化器,就被菲律賓方面認定「沒有淡水才裝設海水淡化器」;而馬前總統在太平島吃飯,菲律賓也認定,便當中的主食(米飯)不是在太平島所種植,而是從台灣運補,因此指控太平島無法維持人類生活。

姜皇池也指出,仲裁庭認定海洋地物是「島嶼」,必須要符合兩項要件:第一,島嶼必須要有客觀承載力;第二,在自然狀態下,能不能維持一個穩定的人類社群。

他強調,仲裁庭之所以提到「自然狀態」,就是因為現在許多國家都會在島礁上填海加工成為人造島嶼,影響仲裁庭的認定。而事實上,在南海仲裁的判決文中寫道:在自然的狀態下,這些飲用水可以供給少數人活下去。換句話說,判決文並沒有否定太平島有淡水這件事。

但姜皇池說,判決文第541段寫到:「有關地物之法律地位,應以無外來附加或修改,得以增加其維持人類居住,或本身經濟生活的自然能力來論斷。」換句話說,現在的太平島如何建設並非重點,過去未經建設加工的太平島才是重點。

而判決也指出,太平島雖然有水、有植物,但土壤很貧瘠,雖然在日治時期時的自然狀態下,也曾經有漁民短暫居住,但無法形成一個穩定的人類聚落,也沒辦法形成經濟生活,依舊還是得靠外界補給。因為這樣,才被法庭認為是「礁」不是島嶼。

此外,判決也提到,太平島的自然狀態雖然是好的,但因為蓋了機場、蓋了建築物,導致土壤對雨水的吸收能力減弱,地下水的產量漸趨不穩定。姜皇池認為,若是繼續開發,淡水品質將會「更糟糕」。

姜皇池說,當初他就反對在太平島上蓋那麼多東西,先是蓋機場,接著蓋碼頭。他強調,太平島是珊瑚礁島,珊瑚礁會慢慢成長,越長島嶼越大,結果政府卻急著去開發、破壞它,「越破壞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