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少水——斯有何樂
墨少法——斯有何妙
人少逆——斯有何趣」
——王志揚,《逆》

這是書法藝術家王志揚的第三本著作(述著,宋芳綺執筆)。以墨說法。書法,對於王志揚來說,是一種連結人與人的方式。法,不是要說什麼大道理,而是眾生們的逆境故事。《逆》這本書,每一篇對應著一個人的人生故事。人生掉到谷底,又再度走出蔭谷的故事。這些事本應是每當事者人不願面對的陰暗面。但故事說得真誠,卻可以給閱讀的人力量。《逆》前半部分,宋芳綺記下王志揚多年到「明陽中學」與孩子互動的過程。「明陽中學」的前身就是少年感化院,原本國家用監獄的形式來囚禁這些未成年的罪犯,後改革為學校體制,提供這些少年犯一個正常接受國民教育的機制。王志揚用書法,用自己人生的故事陪伴這些學生,後來也帶著宋芳綺一起進去明陽。

「當芳綺老師第二次進明陽,她對孩子們說:『你們相信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有意義的嗎?你們知道,你們是幸福的一群嗎?現在高牆外,有多少翹家的、逃學的孩子,沒有飯吃、無處可去,可能還得躲避仇人的追殺,而你們卻可以安心坐在這裡上課,跟他們比起來,你們真是太幸運了。我相信,你們會進來名揚,我們會在這個班級相遇,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使命,要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那就是——我要寫你們的故事,以你們的故事來警惕那些正在犯罪邊緣的迷途羔羊。讓你們的錯誤經歷,變得有意義起來。』」

因為不能帶數位器材進明陽。所以王志揚與宋芳綺請學生用寄信的方式,來講自己的故事。書中的孩子,多是因為講義氣、一時衝動而犯錯。在成長的路上,少了愛與陪伴。書中「恆思得慧」這篇主角阿基:「我被關進來。家人認為我因禍得福,因為我變得比較會想。不過,我造的禍太重了,再多的福也喚不回來。我的家人得到一個會想的孩子,別人卻失去了一個孩子……這件事讓我更想改變自己的觀念,從失敗中找出自己成功之路。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過。……」

「不擊不堅」主角阿偉,原本一直無法放開心胸,也因為被生母放棄,而看輕自己。阿偉:「……直到上了志揚老師的課,我感受到『尊重』、『真誠』。您願意付出這麼多的心力來關心我們這些迷途羔羊,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個人人避而遠之的頑劣分子,而是一個值得關心的學生,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動。這一年多來,我不斷地修正自己想法和性格,因為芳綺老師曾經說我們很『莊嚴』。所以,我不斷地告訴自己,絕不能再讓關心我、相信我的人失望……」

有些孩子因為兩位老師這樣的陪伴,離開明陽後,當兵或開始找工作,重新找回犯錯改過之後的無畏自在。和進來前的狂傲迥迥然不同。王志楊是誰?書寫何事?為何要做這些事?明陽中學的這些故事,讓人看到同一社會不同世界的生命。還有,用生命陪伴生命的以墨說法方式。或許也因為王志揚個人生命境遇,同時照顧失智的母親、罕見疾病的太太、嗷嗷待哺的女兒,蠟燭多頭燒的極限經驗,從中體驗領略轉念與逆轉困境的心情。也因為書法、盆栽藝術這些創作,交流認識了更多人生故事,得以形成一個正向能量循環。創作裡更有力量,這些力量陪伴更多人,然後又形成了許多突破逆境的真實經驗。

王志揚的書法,沒有師承,自成一格。拋開臨摹、臨帖的包袱,更無拘束,大膽的自由創作。他自己說書法精益求精的方式,就是「給」,不斷的給,就會不斷的寫,筆法就會更加純熟,意境就能更深遠。王志揚:「給,不一定是有形的物質,一個微笑、一分真心,舉手之勞的幫助,好東西的分享,善緣的連結,都是一種給。……給,要量力而為,不要做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如果給不起而硬給,那不是真心的給,而是打腫臉充胖子。給,要適得其所。如果對方無需求而給,是浪費;毫無節制地給,反而助長別人的貪念。這都是沒有智慧的給。所以,我常自惕:能給是天予,願給是器度,會給是智慧。」

《逆》書中除了明陽中學的故事,還有許多王志揚友人的逆境故事。許多都是因為書法與盆栽藝術結緣的人際網絡。與其說這是一本以書法說人生逆境故事的散文書,倒不如說這是以王志揚之眼看到許多人「認識自己」的故事。「認識自己」看來容易,但個體往往需要他者、環境,特別是衝突與逆境,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看完這些故事,會讓人深思一個問題:對自己來說,到底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執筆者宋芳綺:「逆境,是養分、是有機土,孕育出一朵朵美麗的生命之花。而我也在書寫的過程中,一次次被感動、被激勵、被滋養,找到力量去化解自己的逆境。……讓我們珍惜逆境帶來的契機,也分享這養分成為別人的沃土,期待開出璀璨之花。」

※延伸閱讀:
《彎:王志揚書法手扎》

《感:感受、感動、感恩、感悟》

作者:謝一麟

(編按:此篇為新頭殼網站跟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所推出的書評) 

與其說這是一本以書法說人生逆境故事的散文書,倒不如說這是以王志揚之眼看到許多人「認識自己」的故事。   圖:三餘書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