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騎車或健行攀登就像閱讀一本書,在只有自己的節奏中閱讀,和自己才能理解的文字,挖掘自己的理解,甚至挑戰反判自己。……感官敏銳了,此時世界才真正進來,接納了你,你才有機會感官到真正的世界和世界中的自己存在的姿態模樣,就只是清清楚楚的那個模樣。」——洪川

《逐光》,是作者洪川自己一個私密的心願與特別的體驗。看似講一個去遙遠地方,在冷冽的極圈追逐極光的旅程;但看完會讓人思緒往自己更內心深處裡走去。繼《台灣單車旅行地圖》、《單騎10000里》、《台灣登山小百科》後,這是洪川的第4本著作。原本沒有出書的計畫,只是要去完成一個中斷已久的想望。旅途中,每天他在帳篷內用頭燈照明,紀錄一天的文字。即便天氣冷到原子筆的墨水都寫不出來(只能用鉛筆)。因為不想讓這些文字變成旅遊書,也想保有個人絕對的書寫自由度,他用獨立出版的方式,自行編輯印刷,找書店寄賣。洪川想要傳達的,不只是單車旅行或追逐極光的風景,而是希望讀者一起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感受土地、生命、環境,以及人的生命在現代物質生活中,真實的意義為何。

2001年,洪川從絲路騎單車回來,偶然談話間,父親跟他要了旅程中拍攝的幻燈片來看,父親一張張仰頭對著電燈專心看著,然後父親說了一件他從未向別人說過的事。他20歲時曾獨自一個人騎車從台3線到嘉義的故事(以前的車還沒有變速器,翻山越嶺很艱難)。洪川好奇父親一個人晚上住在山上在做什麼。父親笑而不答,反問他一個人在沙漠裡害不害怕。這件事拉近了父子的距離。

2007年,洪川原本計畫從俄羅斯、西伯利亞,騎進極圈的路程,在西伯利亞時發生不知原因的狀況,受到嚴重創傷,中止旅程。在西伯利亞時,父親辭世。過去當高山嚮導帶領的年輕人也辭世。洪川身心休養幾年後,重新計畫,從瑞典入境,前往拉普蘭,追逐極光。所以這趟旅程不是個人的壯遊,而是帶著身為人子,與父親間的承諾的單車旅程,及類似身為人父,帶領曾陪伴過的年輕人完成一趟他已再無機會前往的路線。

台灣常說:最美的風景是人。洪川認為,拉普蘭(瑞典)最美的風景還是風景。這是因為這裡的薩米人,對於環境非常珍惜,人與自然理性共處,瑞典對於綠能的使用與節能,也執行得徹底。自然環境、歷史建築,因此保留的很完整,最美的是這些自然風景與人文地景。生活在風景裡的人,對於人也信任與尊重。洪川書中紀錄了幾個人物與小故事,那些際遇跟台灣社會有很大不同。唯有寒冷,才懂得真正的溫暖。洪川也重思「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否是因為沒有了風景?

「不愛喧鬧的我,這段旅程更相信靜寂的力量。我的家園土地上少有的靜寂;城市無處不像工地般,蓋著一幢又一幢只有少數人買得起的高樓住宅。我喜歡的山,也愈來愈觀光娛樂化了,很難有一個安靜的角落靜靜觀看著世界。在這,很容易就察覺到喧鬧了,但我的家園卻很難留下靜寂。」

「這塊土地的居民是可以不必如此對待一個,想完成他與他父親的承諾的單車旅者。我雙手緊握著站長的手,這樣的溫暖與厚實,我相信是在這樣的酷冷環境才能懂得給予與感謝。若烏托邦是導引人類與環境走向良善的最終理想,爸真的感謝你牽引我來到這塊土地來,讓我真實經歷,而且未來我相信。

山讓人靜默,而這片雪白大地森林滋養了自由靜默的靈魂。」——洪川

書籍出版後,不善與大眾對談的洪川,也開始巡迴分享之旅。除了與讀者分享他的20幾年來累積的逐光旅程,也希望帶著這些書,去偏鄉小學校,與孩童分享。讓他們有不同的視野與思考。

「20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地表上最簡單優雅的移動方式……與世界各地荒原樸素的靈魂單純對話。每當我用生命的力量踩踏下去時,我就能感覺那個勁道貫連至世界的深邃。」——洪川

作者:謝一麟

(編按:此篇為新頭殼網站跟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所推出的書評) 

洪川在《逐光》中想要傳達的,不只是單車旅行或追逐極光的風景,而是希望讀者一起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感受土地、生命、環境,以及人的生命在現代物質生活中,真實的意義為何。   圖:三餘書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