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備受全球矚目,德國各大報9日紛紛發表評論,口徑一致指出馬習會僅具象徵意義,無實質成果,也沒有改變台灣民眾對中國的不信任;等到台灣總統大選的那一天,才有可能評價馬習會的重要性和意義。

左派大報《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直指馬習會「雷聲大,雨點小」,雙方的約定除了熱線外,幾乎沒有實際的進展,僅留下握手的象徵意義,對台灣不信任中國的民情沒什麼影響。

該報指出,馬總統早就被選民唾棄,而且即將要下台,所以馬習會根本不是兩位國家元首的會晤,而是兩位政黨領袖;習近平想藉這個機會告訴台灣的下一任總統:「跟一向對北京讓步的馬英九好好學學,」但正是這讓步,讓國民黨可能選輸。

資深的駐北京記者史替特馬特(Kai Strittmatter),在這篇標題為「太晚的握手」的評論中認為,台灣的選民想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可是不願向中國屈服,總統大選勝算很大的蔡英文,將不會把「一個中國」和「統一」視為己任,而是對台灣的人民負責;從這個角度來看,馬習會可視為是台灣和中國「最後一刻的握手」:也就是在逆風來襲前的最後一次親熱。

自由民主黨(FDP)旗下的瑙曼基金會亞洲專家萊納特茲(Armin Reinartz),接受全國性的「德國廣播公司」(Deutschlandfunk)專訪時,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說,馬習會出其不意宣布時,的確讓人有歷史性會面的印象,可是雙方在高峰會上沒有真正約定了什麼,現在大家只記得握手。

瑞士大報《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和德國《世界報》(Die Welt),則把焦點放在中國對馬習會的新聞檢查。

《新蘇黎世報》分析說,從中央電視台不讓馬總統上電視,到馬總統開放媒體提問,習近平卻只派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出席記者會來看,馬習會其實印證了台灣與中國的鴻溝有多深。

《世界報》解讀說,央視剪掉馬總統致詞的畫面,證明北京對台灣的高度不信任;從習近平過去對台灣問題的發言,在馬習會上的遣詞用字,到會上種種細膩的安排來看,這場峰會給人「馬總統被騙」的印象,「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說,與馬總統第一次握手是統一進程的開始,可是對於這點,後者可能渾然不覺。」

保守派大報《法蘭克福廣訊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9日也以近半版的顯著篇幅,報導「中國與台灣總統」握手的「歷史性一刻」。

這篇由該報駐北京記者發自新加坡的報導說,馬總統多年來一直想與習近平見面,北京之所以突然同意,目的是想幫國民黨在總統大選勝選;但除了超過1分鐘的握手外,馬習會幾乎沒什麼具體成果,目前看來,馬總統與習近平見面,可能還會對國民黨的選情「幫倒忙」。

這篇報導指出,馬總統在談一中原則時省略「各表」,和習近平「飛彈不是針對台灣」的回答,讓許多台灣民眾不滿意,他在新加坡的表現備受爭議;由於台灣明年即將選出新總統,因此馬習會的重要性和意義,必須等到大選那一天才能正確評價。